句容的村庄
是句容两千多年以来文明史的缩影,
每个名称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一批见证历史、承载文化的老地名正在不断消失,
为了保护老地名,传承历史文化,
市民政局在建立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基础上,
在全市部分历史文化老地名处勒石标记,
以推进我市历史文化地名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今年,市民政局继续从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表中,以及各乡镇街道(管委会)上报老地名并甄别初选了有价值的35个历史地名,并在“句容热线网”、“句容发布”等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评选,最后根据评选结果,从中挑选出了杜泽里、古隍、东湾、太子岗、下涧西、赤岸、放马岗、浮桥、官庄、石坑10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并制作安装了历史地名保护碑。
为老地名“树碑立传”,有效地扩大了地名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地名文化建设的品味。
句容市第八批有价值的地名
近日,这10个老地名
已经树立历史地名保护碑~
跟着小句一起来看看吧~
赤岸(郭庄镇)
赤岸地处赤山湖南岸,今属郭庄镇芦亭行政村。《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赤岸得名于唐代大诗人王维过芦亭《送封太守》诗中“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的“赤岸”一词。三国时期,赤岸设有东吴铸币厂。当代考古在赤岸附近,发现了东吴铸币遗址,出土“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古币。
杜泽里(郭庄镇)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临泉乡,今属郭庄镇谢桥行政村。
杜泽以姓氏原名杜宅,后因这一带地势较低,水网密布,改名为杜泽。泽:水积聚的地方。清中后期村庄扩大,称作杜泽里。
太子岗(茅山镇)
太子岗,今属茅山镇袁相行政村。据《句容市地名录》记载,相传梁昭明太子在此岗休息过,故名太子岗。太子岗村落不大,民间流传的故事却不少。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闻知茅山一带出现王气,便派刘伯温到茅山一带查看,要他将这里务必破了,免得出了天子与朱家子孙争夺皇位。王气就出在岗子上,这里是块龙地,将来是要出太子的。因为岗子上建的村原来是要出太子的,所以此村就叫太子岗。
古隍(白兔镇)
句容村名叫“古隍”的有三个:朱古隍、周古隍、樊古隍。原属行香镇,今属白兔镇。
古隍的三个村成三角形,朱古隍在西,樊古隍在东,周古隍在南。年12月合并为古隍行政村。
古隍,是根据古代村人挖无水深壕以保村庄安全之意而命名。
民国二年(年)有以“古隍”命名的古隍镇;民国二十三年(年)三月,设古隍乡;年4月,古隍仍然为乡。
放马岗(后白镇)
放马岗是后白镇徐巷行政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历史曾称之为“分水坝”,意思是这里是徐巷与青城埠的水流分界之地。后来村名改为放马岗。
古代骑马打仗,战马不可少,为养育军马,朱元璋就在此处岗子上设立了马场。白天,马放岗上,夜里,马回马房,因此这个地方得名放马岗。放马岗处建村后,以岗取名为放马岗村。
下涧西(黄梅街道)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涧西,属琅琊乡,今属黄梅街道黄梅行政村。过去,黄梅河只是一小涧,村在涧的西边,故名涧西,后分建二村,此村在下,得名下涧西。
东湾(天王镇)
东湾自然村今属天王镇斗门行政村。《弘治句容县志》有载,此村原姓董的住在河湾,名为董湾,时属政仁乡,后误写为东湾。
东湾坐落于古斗溪河旁,解放后,大搞水利建设,斗溪更名东湾河。
东湾出产黄沙,“东湾沙”曾经在南乡非常出名,南乡把斗溪出产的建筑用沙名为“董湾沙”。
一段时间,句容有南沙和北沙之分:南沙指“东湾沙”;北沙指黄梅桥一带黄梅河上游出产的沙。
年2月8日,新四军第二团夜袭京杭国道上的东湾日军据点,给敌人沉重打击,史称“东湾战斗”。
官庄(华阳街道)
《弘治句容县志》中记载:元朝王德甫,博学多才,以儒行任真州(今仪征)判官,公正有为,保升本州知州,元末时期归隐所居之处。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曰:官庄。今属华阳街道下甸村。
石坑(边城镇)
石坑是边城镇光明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句容地名录》称,相传古时西北山上有条金牛下山,群众垒石挖坑拦之。后建两个村,定名“前石坑”和“后石坑”。
浮桥(下蜀镇)
属下蜀镇六里行政村,原名浮桥头。村名来自村南的一座桥——浮桥。“搭浮桥、随母意、报母恩、惠村民”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一户姓陈的人家,住在山坡上,家门口有一条山河,带来出入不便。儿子每天看到母亲肩上挑着沉重的山柴,艰难过河,决心搭桥,不再让母亲淌水过河。在山上找石头,日积月累,终于聚齐搭桥的石头,就请人帮忙搭起一座石桥。说也奇怪,此桥建成后,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桥也随水位上涨而上抬,河水退落,桥也随水降落,桥面随水涨落,一直浮在河水的水面上,故称此桥为“浮桥”。桥头的村庄因此叫了“浮桥头”。
编辑:张萌萌
来源:句容民政(基础分值5)
球分享↓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