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关键词:#治理有效#句容市边城镇桥东村,昔日荒草丛生的闲置土地上,矗立着多家现代化工厂。近年来,该村结合自身特点,盘活废弃厂房、闲置房屋、闲置养殖场等资产资源,引项目、招企业、强服务,探索出“党支部+企业+农户=共同效益”的基础运行模式。如今,零散农田“连成片”、空闲土地“盘出金”,全村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存量空间”出“增量效益”,助力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长”。“新农人”:盘活土地,提升含金量40多岁的孙金龙走南闯北多年,6年前为照顾父母,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种植。“我承包了10亩地,准备大干一场,种过西瓜、葡萄等作物,但效益都不怎么高。”当时的孙金龙沮丧又困惑,他咨询老农,还通过村“两委”找到镇江市农科所,各方的判断几乎一致:桥东村属丘陵地貌,土壤多为砂质,田块坡度又较大,加上地块零散,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这里的地‘先天不足’,人再努力也不管用。”很多人都不看好孙金龙的“农业致富梦”。他却倔得很,做起很多农户不敢想的事儿。“我花30多万元购置两台挖土机,雇十多个村民除草、翻土,又流转亩地,花3年时间一点一点平整出来。”小田变大田,告别低洼、零散,土地“活”起来。“土质偏砂,适合种西瓜、哈密瓜等瓜果。”孙金龙立即行动,年3月开始入苗,种上美都西瓜、晓蜜25哈密瓜等,吸纳全村40多位农户打工,并特别向困难村民倾斜,尽量带动有需要的村民就业。村“两委”予以大力支持:定期组织农科专家查苗情、给良策;提供批发价有机肥,品质好还能节省成本20%;帮忙拓宽销售渠道……土地最为朴实,耕耘必有收获。如今,孙金龙的亩地年产值突破万元,他与村民共享丰收的喜悦: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疫情防控志愿者等,都能收到他送去的“甜瓜”。眼看土地持续“生金”,老孙又有了新打算,“为保证土壤活力,种一年瓜得歇一年,我最近忙着打姜沟,明年开始尝试种生姜。”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进出方便了,农业有了更多“腾挪”空间,现在他种什么都有底气了。村干部:让务工人员安居、本村村民乐业“利用扶持资金,结合本村实际,村‘两委’近年来积极寻找市场空间,解决村民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桥东村党总支书记颜平寿介绍,该村摸索出党建引领、盘活用地、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出资,整治、改造、建设厂房,同时引进社会资本、经营人才,参与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租赁经营,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年收入由年的50万元增至如今的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至2.4万元。让务工人员安居,让本村村民乐业,是村“两委”的头等大事。颜平寿拿出一组数据:在村企业6家,外来务工人员人,流动人口占该村总人口数的25%。“在村企业、务工人员、本村村民都是我们的党建共同体。”他介绍,干部、党员、乡贤能人等组建志愿服务队,带动大家开展“民事民议”解决身边事。这支凝聚各方力量的志愿服务队,成为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精细化,化解矛盾纠纷的关键力量。今年4月,桥东村一家玻璃有限公司拖欠工人4个月的工资,矛盾不断激化,“企业志愿者”快速找到村“两委”反映情况。“不管是务工人员还是本村村民,劳动者权益必须得到保障。”颜平寿立刻组织“调解组”,分头与工人代表谈心了解其诉求。很快摸清内情: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滞缓,购货企业暂时不能预付货款。颜平寿在征求企业负责人意见后,积极协助企业与镇上的银行联系、沟通,申请贷款,村企协力,不出两周,拖欠的工资全部发放到位,既让企业安心,也让务工者暖心。颜平寿告诉调研组,一方面,村干部不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走进车间,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