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村头条常村镇医圣(育人)堂与当代名医陶清江
常村镇医圣堂是叶县境内第一座敬奉十大药王、医圣的殿堂。它亦称育人堂,因是陶清江老先生传播药王孙思邈医德、医术,推广优生优育方法,为不孕不育者坐堂医治的诊所,故又名之。它坐落于风光旖旎、建筑宏伟的孤石滩水库泄洪闸南部、老道岭的山坳里。于丁酉(二零一七)年二月二龙头节正式开光,是一座崭新的庙宇。
这座医圣(育人)堂,为鲁山县张官营镇小营村,年逾九十岁的老中医陶清江先生卜地捐建。于二零一六年四月中旬兴工,同年十月底竣工。占地面积十一亩,建筑面积七百九十平方米,共投资一百二十万元。坐南面北建有主殿五楹,东、西偏房六楹,集医圣祠堂、诊所、药房为一体。并定于每年龙头节为庙会。
医圣(育人)堂大门,上书“医圣堂”三个镏金大字,辉煌醒目。其楹联是:“悬壶济世医圣齐聚救苦救难,妙应千金优生优利国利民”。
大门外两侧分别立有碑记。
西侧竖立有殿堂主神、中华药王孙思邈的碑记,碑文是:
御封之药王孙思邈,祖籍陕西省耀州人,生于隋朝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朝公元六八二年,享年一百零一岁。自幼聪慧,日记万言,誉为神童。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重医德,精心研究药物药性、病理。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精通医术,走遍中华大地,行医采药,救人无数。数十年如一日,用平生精力,总结古今医学精华,著成了中医宝典千金方,为中华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千余年来,誉满华夏,被世人尊崇敬仰,是医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永远照耀在神州大地上。世界著名医学、药王孙思邈永垂青史,万古流芳。
中华药王孙思邈第三十六代传人陶清江敬立
鲁山宗新桄撰文刻字朱秋耀
公元二零一六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立
东侧立有陶清江捐建医圣(育人)堂功德碑,碑文是:
中华药王孙思邈第三十六代传人陶公清江,鲁山县张官营人,现年九十岁。十六岁得药王名著千金方,勤奋攻读,潜心研究领悟,十八岁开始行医,七十年来,救人治病无数,为不孕不育者排忧,为生男生女不称心者解难。赠送的锦旗挂满屋,感谢之信贴满墙。荣誉光彩事业称号,授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生平救死扶伤,乐善好施,扶弱济困,曾帮助贫困学子走进大学堂。为继承药王爱民之志,发扬传统文化,选择孤石滩水库宝地修建医圣(育人)堂,其功德无量,特立此碑,以示表彰。
药王传人陶清江,悬壶济世是理想。崇尚医德医术高,优生优育最专长。
受益来自千金方,报恩捐助育人堂。扶危济困行医道,尊师爱民美名扬。
叶县常村镇孤石滩水库风景区医圣(育人)堂
鲁山宗新桄撰文刻字朱秋耀
公元二零一六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立
1陶清江老先生为什么晚年要选址叶县常村镇孤石滩水库风景区创建医圣(育人)堂呢?钟灵毓秀平南湖福地洞天医圣聚1
孤石滩水库位于叶县常村镇西部,伏牛山东部余脉西唐山南麓,因淹没中心在修水库前有孤石滩古镇而命名。是平顶山市治理淮河的第三大水库,又因处于市区南部,雅称平南湖。是一座融防洪、灌溉、发电、养鱼、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水库。
这里,群峰绵延聚水城,百溪交汇称澧源。碧波荡漾孤石耸,古迹四壁坝壮观。民间有妇孺皆吟、千秋传颂的“西唐(亦写青山)不墨千秋画,澧水无弦万古琴”的楹联。
四时畅游平南湖,物象分明各千秋。
阳春三月,漫步大坝平台,湖边群山像一条五颜六色的花边,镶在那幅度宽广的绿毯上。春风荡波,游船穿梭。岸边鱼儿亮肚闪光,天边水鸟掠波翻飞。隐隐约约的龙头——孤石头,恰似一枚翡翠在飘动,无愧有浮玉之称;又多像一只美丽的河沣,游浮在湖波中,闪动着贝壳。
盛夏六月,骤雨初歇,凭防浪墙远眺,千山白云飞渡,万壑洪峰吐舌,金波撞击着银浪,闯荡撕杀。若逢开闸门放水,洪兽夺门喷涌而出,咆哮声惊天动地,白雪千堆,一泻千里。让人惊心动魄,胆壮志增。
金秋十月,登坝一瞥,鱼船星布,鸬鹚潜浮,渔夫们蜘蛛结网似的抛下一道道银色网浮,随着桨板磕砸船舷的节奏声,撞网的花鲢亮起一个个白点儿。每逢双休日,水库周边的港湾里布满了花伞,绿帐篷,钓客们云集这里垂钓。欣赏湖光秋色,好一派渔乡景象。
冬交三九,登闸楼观光,虽朔风吹得呼吸不得,可辽阔湖面却纹丝不动。远望冰映白日,琼碧连天;近看一湖精琢翡翠,巧夺天工。傍山处,一群群男女青年,在滑冰嬉戏;湖面上,一个个黑白点儿,雁卧鹤立。湖心中的孤石头多像身披白纱的菩萨,端坐在莲台上。
尤其是大坝南端的老道岭的山坳里,不仅享有画山琴水的平南湖风光,更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南有老道岭,像伸出双臂一样紧紧地怀抱着这片幽雅而明丽的平阳地,北有孤石南干渠、澧河二水重环,使之形成了龙盘虎踞,襟山带水之灵胜气势。再往前瞻,有生态园林水产大院和苍翠的扁担岭又形成了天然画屏。况且,这个山坳里,修水库前夕,曾有一古老的洞穴——狐仙洞,(因大坝填方而掘土毁掉)。纵观整体布局,大有福地洞天的仙境。
弘扬历代药王医圣美德传承中华医药学优秀文化2
中国医学、医药学是我国中医的最基本理论知识,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科学史上最古老的传统医学学科,其地位不亚于古代四大发明。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历代开创中华民族医学、医药学界的精英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同疾病斗争中,不断发明、创新、累积起来的。它不仅具有医学、医药学的基本学科特征,而且还涵盖了儒家、道家、阴阳学家、哲学家以及佛教等文化理念的精华。可以说是国粹。它起源于上古时代,形成于五帝时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拓展于秦汉,完备于唐、宋、元、明、清至今。在漫长的中国医学、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学识渊博的医学家和医药学家。
因此,一生博览百家医学经典,勤奋探索、精研而成就一代名医的陶清江先生。他为了尊师、敬师、景仰、传承先师们的医德、医术和丰功伟绩,从中选择了最受人崇拜的十位药王、医圣和民间最信仰的送子观音,决意塑像立祠纪念。他们都是陶老先生一生行医中精研、践行其理论知识和医德,使之成就当代名医的先师。当然,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开创医药学术的至圣先导者。陶公清江为了实现这一人生夙愿,经过多地考察论证,最终,卜地于此捐建庙宇,并坐堂行医修身育人。
这十一尊神像自东而西排列,分别是:
岐伯
岐伯,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人,黄帝时任太医,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主要贡献有:1、奉命尝百草,编著《神农本草经》,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开创中国医学著述先河;2、还与黄帝合著了《黄帝内经》,以《易学》哲学思想统领全书,阐明了阴阳五气、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创立中医学基本理论,素称“岐黄之术”。可见,岐伯当属首要地位。3、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岐伯经》十卷、《岐伯炙经》一卷,创立了中医针炙学理论和人体按摩学;4、创立了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起居有常,卫生合理等中医养生理论。
涪翁
涪翁,真实姓名不详,两汉交替时期四川涪城人,被尊为针灸神医。晚年以钓鱼为生,故称“涪翁”。史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涪翁所居处为渔父村,在涪城东四里。《三台县志?方使》载,“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而效……”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师孙郭玉,在医德、针灸与诊法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
张仲景扁鹊
扁鹊(前—前),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还著有《扁鹊内经》九卷和《扁鹊外经》十二卷,可惜均已失传。
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医院判,去世后被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一五六五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九百二十八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年)完成了一百九十二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图文并茂地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还收录方剂一万一千余例。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神农本草经》、《濒湖脉学》等多种。尤其《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于一百零一岁无疾而终,被尊为药王,居本祠正位。他出身农民家庭,十八岁立志学医,潜研古典医学和民间验方,致力于医学临床探究和实践,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他还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特别是在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探索养生术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他晚年隐居于五台山,专心立著,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影响最大,共六十卷,药方论六千五百例。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华佗华佗(公元年——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他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外科手术使用麻醉药物的先例。著有《华佗针灸经》、《青囊经》等。可惜,当他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时,遂将所著付之一炬。他在运动养生方面,创建了健身操——五禽戏气功。钱乙
钱乙(约公元~年),字仲阳,宋代东平(今山东郓城县)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医院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著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后世尊钱乙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镇江句容市)人,曾从*任伏波将*,赐爵关内侯,是预防医学的先导者,是东晋时期有名的炼丹家、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著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他最早记述了天花、恙虫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及诊治。是世界上第一位火药的发明者。
王叔和
王叔和(-年),名熙,魏晋之间医学家。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人。为汉宪帝皇室御医、太医令,西晋著名的医学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取名《金匮要略》。二是著述《脉经》,计十万多字,十卷,九十八篇。《脉经》系统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归类,详细论述了二十四脉,并立七表、八里之目。使之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流传甚广,影响较大。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中华民族民间的重要信仰之一,尤其是妇女,更加崇拜。因为人们都有人丁兴旺的夙愿,相信观音能够送子。所以,送子观音遍布中国的大小寺庙和普通人家。医圣(育人)堂为让人们相信中医可治不育之症、控制性别失衡和优生优育的疗法,但应传承行善积德,祈祷观音送子的心理民俗,故入祠敬奉。也是立祠者陶公一生行医育人之所望。
2药王孙思邈为什么被医圣堂尊奉为正堂主神呢?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光耀州区)人。他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年),享年一百零二岁。他自幼聪明过人,但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出诊。他三辞招隐令,毕生致力于医术、药物研究,还注重医德、养生术的探索。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晚年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收集民间验方,边对古人医疗方剂进行临床试验,有“日记万言,圣童”之誉,他还崇尚老庄,博览、精研诸子百家之学说,将其精华融于医学、医药学的推理著述之中。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知识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所以,孙思邈被敬奉为医圣(育人)堂的正堂主神。
他的重大成果和业绩是:
三辞皇家招隐令,誓志不仕专医药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在青年时代,已经是闻达于朝廷的著名医学家和才华横溢的人物。隋文帝曾下诏请他当国子博士,他却托病力辞,坚持行医初衷。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超孕期不能分娩,又患重病卧床,宫庭太医束手无策。经徐茂功推荐,唐太宗召他到京师,引线诊脉,药到病除,授以爵位。他却称年老多疾,谢绝回山,持续为山民排忧解难,仍然笔耕不缀,研究著述医药经典。唐高宗时,他已九十三岁高龄,竟然不贪图晚年荣华富贵,又回绝了做谏议大夫的皇命,托病回归故里,仍然服务于乡村病人。
医德高尚无欲无求,对待病人皆如至尊
孙思邈用儒家、道家的道德理念,结合医学家的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宗旨,完整地提出了一个从事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理论,使医道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
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从以上论述中,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应“无欲无求”;,对待病人应一视同仁,“皆如至尊”,也就是当今所奉行的“救死扶伤,一视同仁。”对行医者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提出了,应全力及时赴救,详罕慎诊,言行端庄,同情关爱患者,不得有半点欢娱、傲慢或其它想入非非的轻狂失德之为。所以,他一生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他救治患者,有求必应,从不怠慢。用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理论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界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3那么,医圣(育人)堂坐堂医生陶清江老先生是怎样传承、光大中华医药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呢?他又是怎样成长为一代名医呢?有哪些事例呢?1药王传人陶清江医德医术创辉煌陶清江老中医,男,出生于一九二六年八月,河南省鲁山县张官营镇小营村人,是一名乡村医生。他行医七十年来,得孙思邈千金方之真谛,传承药王医德和遗志,从部队到城乡,多处开所行医,治疗患者无数,成为名扬平顶山、鲁山、叶县三地的老中医,医德广为传颂。尤其是,他在认真研究药王所著《千金方》妇科中的诊治不育症的医术,在广泛总结前人治疗不育症方济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改进、临床实践,取得了不仅有效诊治不孕不育,而且保证优生优育、控制性别失衡的独到医术,被称为送子观音。同时,他还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于二零零八年被评为“中国农村光彩事业影响力人物”,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仪式上荣获银奖。
(上图为,二零一四年十二月月十九日,鲁山县八十七岁的老中医陶清江正在为不孕不育病人诊脉。平顶山日报记者段孝和摄。)
2牢记母病医难之若立志学医百折不挠
他出身于解放前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经济一贫如洗。他的母亲身患重病,在那缺医少药,又无钱医治的年代里,仅三十七岁就撒手离开了人寰。他亲身目睹了母亲因无良医而饱受病魔折磨的疾苦,经历了穷人求医无钱抓药治病难的困境。所以,他仅入学堂四个月,就下学立志跟其稍懂些医术的舅父学医。仅半年,就把舅父的知识学完了。他回到家中,一边耕田,一边习医,靠查字典读药性赋,没钱买医书读,就求借于别人,三伏数九,夜点油灯,常常诵读至更深。因家庭农活紧,经济困苦,父兄都不支持他学医。而他亦然坚持白天劳动,夜晚读医书,甚至夜行三十多里路跑到县城,求教于治疗不育症的名医杨大夫,并借回手抄本医药书,手不释卷,闲暇田间读,晚睡早起诵。经过一年多的勤奋攻读和反复思考探索,已经掌握了一些医疗知识,他就主动为乡邻们诊治疾病,而且疗效很好,遂之,成了一方小有名气的医生。
3青年从*幸得培训初出茅庐展露才华
陶清江青年时代,响应国家征兵,于一九五四年携带医药学书籍入伍,在空*某部服役。他白天学习*事知识,夜晚刻苦学习医学。他的习医治学医院飞机厂卫生所长发现了,便推荐他到长春市参加中医培训七个月,期满,回归连队卫生所开始从事医疗工作。时卫生所长了解到他常读治不孕症的知识,就把自己妻子婚后八年不孕的情况告诉给他,求以诊治。他通过望、闻、问、切细诊,根据其身体瘦弱,下肢凉的症状,按照学习专科名医博青所著的方济疗法,进行加减治疗,果然使其怀孕生了贵子。
真是一鸣惊人,在连队和驻地群众中,成了一方名医,求医者络绎不绝,一天诊治患者竟达一百零七例。
4慈善为怀大爱心,慷慨解囊济危贫
陶清江先生,不仅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当代名医,而且是一位慷慨解囊,乐于助人的慈善家。他虽是一个收入微薄的普通乡村医生,却一生除免费医治穷困病患者外,还济贫救危为慈善事业捐助资金达二十多万元。
二零零八年五月四川汶川地震,他冒着炎热,步行数十里,赶赴县募捐现场,向灾区捐款一千二百元。
二零零九年,背孜乡残疾人李志国家中失火,家资尽焚。他闻讯租了一辆车,走一百多里路送去了衣物、棉被和面粉。
另外,国家刊物和鲁山县电视台曾多次报道、刊登陶清江老人所做的慈善事业。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著的《XXXX》一书,在先进典型人物栏目里,列举了他捐助北大学生魏向阳三千五百元,资助露峰街道下洼村困难户宋清林之女上大学一千元,尧山营盘沟赵姓贫困生一千元的事迹。
笔者此次在医圣(育人)堂里,通过拜谒药王、医圣、走访德高望重的陶老中医,真是感慨万千。缅怀十大先师之医德、医术,目睹名医陶公之行医、为人,令人景仰之至。让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像陶清江老人那样一丝不苟地践行前贤的医德、医风、医道,深究细研、精益求精地传承、创新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和医术。为弘扬、传承、光大中华医药经典文化而再铸辉煌。
作者:
张兴老师
乡情难忘,乡音难改。
乡情是人类最深厚、最久远的感情。
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旅居他乡的征人,有谁不心系常村!
常村是我们的“根”,即使沧海变桑田,
你也不能忘记曾经养育过我们的常村地!
无论是天之涯,地之角,只要有“常村人”的地方,
这一根常村乡情之线,总是系着常村人。
想了解更多常村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