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天下之脊,孕育了“愚公移山”的千年传奇。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幅大型馆藏油画向世人讲述着“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壮举——
画中人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带领十万乡亲开展山区生态治理与开发,甩掉“贫”帽、拔掉“穷”根,让百万亩荒山披绿……
当代中国,脱贫攻坚奔小康,这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里,一个又一个“李保国”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年春,为解决基层农业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难题,福建省南平市将首批名科技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此发端。
3年后,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总结“南平经验”,科技特派员试点随之走进西北五省区,进而迈向全国;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从此,科技特派员以制度的形式在大江南北推广开来……
田畴千里,“神兵天降”。
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总书记为科技特派员精准定位。
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听说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总书记说,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倏忽二十余载,科技特派员队伍已壮大至数十万人。“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迈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科技特派员们从未止步。科技兴农,赋能“三农”,过去的,他们在平凡中走过了怎样的不平凡?新一年的奋斗,又有哪些目标?最近,本报派出采访组,跟随他们躬耕乡野的身影,聆听他们讲述“点石成金”的故事,感受他们把“顶天”科技扎入泥土的热切与执着……
耕耘:科技的根深植泥土,才能种出“金疙瘩”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现代农业的星火怎样传递?
●潜心实验室搞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
●写在田间地头的论文,农民的“急难愁盼”如何作答?
镜头一:
“走上领奖台时,心中抑制不住地兴奋,总书记特别交代我要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这是我年最幸福的时刻”。
他,是著名农技专家赵亚夫。作为科技特派员,他扎根江苏茅山老区数十年,驻点帮扶镇江句容戴庄村,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多万亩。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过去一年,他行车总里程5.3万多公里,在5个村成功推广“戴庄经验”,开展30多次技术培训……忙碌依旧,气象更新——经过不断改进,当地越光水稻再生稻实现规模化种植,亩产增加斤左右,一年产量可达斤!
“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中国人端稳饭碗更有底气。这背后,是农业科技的支撑。”在赵亚夫看来,人才,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关键。
为此,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赵老师是我们农科院的‘老母鸡’,‘孵化’造就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大学毕业后一直跟随赵亚夫工作的镇江市农科院研究员芮东明由衷赞叹道。
躬耕者说·赵亚夫:
现代农业走到今天,光靠农技人员还不够,“输血”只能缓一时之难,“造血”才能解永久之困,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我现在每周要到戴庄村两三次,主要就是培养新农民。我们成立了科技兴农青年集体,大家“聚是一团火”,散在田间地头就是“满天星”。
镜头二:
“冬闲田”成了“增收田”,还能在播种季节忙收成!
最近,浙江武义溪口村种植户王秀权正忙着在田里采摘黑木耳,“去年的5万个黑木耳菌棒,赚了15万元,这可比外出打工挣得多!”
一直是单种水稻的“冬闲田”,王秀权怎么想起来轮种上了木耳?这是科技特派员、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蔡为明的“妙招”。
“武义,好一片青山绿水!而优质水源恰是黑木耳生长的必要条件。”蔡为明决定在武义推广稳产高效设施栽培的“耳—稻”轮作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夏季种水稻,冬季种木耳。”
想法很好,可当地百姓并不买账。蔡为明技术团队决定找个示范户,手把手,带着做!王秀权就是这个“吃螃蟹”的人。
“钱支援,物支援,不如来个科技特派员!”王秀权激动地说,“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通风,蔡老师安排得清清爽爽,连产量都给我‘打包票’,一年多赚好几万。现在,不少农户正抓紧向蔡老师的团队学习,想今年冬天就干起来。”
“年,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些年能够投身这一民族伟业,我由衷地自豪。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蔡为明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要和武义的乡亲们共同推进‘耳—稻’轮作‘千亩亿元’稳粮增收工程,用科技助力浙江26县共同致富!”
躬耕者说·蔡为明:
要当好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必须找准农民的需求点,提供对路可行的技术。这和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大不相同,既要深耕基础研究,又要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多点突破,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镜头三:
“第一茬西红柿卖了多元。现在,我正在大棚里移栽小白菜、茄子、辣椒幼苗,不久这茬蔬菜就能上市了。”春寒料峭,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雅投生态农牧蔬菜基地,瓜果蔬菜长势正旺,村民多吉感慨,“全靠郑老师教我们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藏区也能种这些‘稀罕菜’了。”
多吉口中的郑老师,是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郑阳霞。身为科技特派员的她,跑藏区、下凉山,年忙得不可开交——
建设中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莼菜种苗基地,源于郑阳霞和团队从40多亩莼菜种苗中发现的一株特异种苗,与外面采购来的种苗相比,它可以提前20天发芽采收。“亩产提高10%,不仅产量提升大,品质也相当好。”
但谁能想到,这个当地百姓赖以维生的莼菜,曾经差点绝迹。
“那次可太危险了!莼菜一片片地倒。”雷波县农户回忆说。
关键时刻,闻讯赶来的郑阳霞,脱掉鞋子,卷起裤腿,跨入没膝深的莼菜田中查看。“不只一片莼菜田有问题,叶腐病正在雷波全域暴发,产量骤减,情况很不乐观。”郑阳霞给出了判断,并找出了“叶腐病暴发”“土壤贫瘠”“种苗老化”三大减产原因。
从改进肥料和药物配方入手,她用一块田做试验,边干边摸索,问题被逐一攻克。
有了产量,又培育出自主化种苗,郑阳霞的心病消了,当地农民的盼头更足了。
躬耕者说·郑阳霞:
总书记那么多次勉励咱科技特派员,作为其中一员,我倍感光荣,也更觉责任重大。看到老乡面对根部腐烂的莼菜垂头丧气时,我心急如焚,只有一个念头,“救活这里的莼菜!”我的研究方向虽不是这个,但必须把这篇“论文”写好。幸运的是,我们赢了!未来肯定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要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再难都敢尝试。
记者述评:
赵亚夫、蔡为明、郑阳霞,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数十万科技特派员的时代缩影。
穿梭山林、躬耕乡野。他们的年,课堂在地头、讲稿挂枝头。广袤大地,科技的力量被深深印刻在盛世中国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里。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粮食实现“十八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这一年,从农业产业修复帮扶到农村社会发展全领域支撑,“三农”红火的底色分外喜人。
科技特派员,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贡献者!
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想富,找亚夫!”老百姓知道,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总是“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
蔡为明心里,总是对“科技特派员这个活儿”充满敬畏。很多时候,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农民见不到效果不敢尝试。只有把成果实实在在地做出来,才能把技术和产业都带起来。
而对郑阳霞来说,最难是在路上。千山万水大凉山,光是去,就已经“千难万阻”了。她也曾迟疑过,但每每想到当地村民的生活,想到她惦念的种植基地和翘首以盼的种植户,唯有选择坚持……
每个科技特派员都曾经历各自的难与苦。
但他们未曾放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将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送到百姓家,平均每年转化先进实用技术3万余项!
开拓:为“三农”初心不改,担使命道路更宽
●从绿色农业到金色产业,致富之门如何稳稳叩响?
●从田间授课到“云上”服务,“智慧动能”何以无时不在?
●送技术又送“思维”,人的现代化怎样更快实现?
镜头一:
“咱山里货卖到香港、澳门啦!”
要说年湖南邵阳的农民有啥特别高兴的事儿,这绝对算一件。
茶油,因营养丰富而被称作“油中之王”。湖南是油茶主产区,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首席专家陈永忠,已在邵阳当了13年科技特派员。他刚接触油茶时,可是另一番光景。
那时候,大部分农民放弃油茶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一些科研人员也转了行。“油茶一年只能收一次,这‘亏本’事谁愿意干?”陈永忠明白,要改变落后面貌,不但要培育出高产良种,还要研究出实用良法来。
他首先从施肥起步。农家肥难找,既散且重。陈永忠就琢磨出配方施肥技术,又建立起油茶测土配方查询系统,为林农施肥提供技术咨询。这些年,他把高产良种油茶技术引入邵阳乡间,当地百姓感叹:“活了大半辈子,头一次见这样施肥,真高效!”
油茶树变“幸福树”,改变的不仅是百姓收入,还有他们对绿色农业的认知。
“过去想提高产量,只知道可着劲撒肥料,现在我们是科学施肥,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如今,农民莫田清说起油茶,也如数家珍,“油茶四季常绿,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油茶果榨出的茶油,天然、营养、健康,符合大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产量上来了,但传统日晒脱壳法榨油效率低,“油茶果积压卖不出去可咋办呀?”农户们有了新“愁事”。
科技特派员为乡亲们想得深远。年10月,陈永忠团队“穿针引线”,一条日处理能力吨的鲜果初加工生产线在邵阳建成投产,“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解决了。
如今,陈永忠团队育成的“湘林油茶”已在全国推广多万亩。人还是那些人,山还是那片山,科技,让致富之花开得更盛!
躬耕者说·陈永忠:
改变种植习惯和方式并非易事。农村要富起来,单一产业是不够的,既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还要良种培育、良法栽培,从绿色农业中发掘金色产业。现在,农民认识提高了、眼界开阔了,“有机”“生态”成了他们的“口头禅”。现代农业科技的“金扁担”,他们越挑越趁手。
镜头二:
“苏老师,降雪结冰,芽儿被冻了,有没有补救措施?”“苏老师,黄精倒苗和不倒苗有什么不同?”……每天一大早,福建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苏海兰只要打开福建科技特派员“慧农信”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消息就会“砰砰”弹出。一一解答后,她会将关键操作技术要点发到工作群里,并进行远程指导。
苏海兰是一名“80后”科技特派员,多年研究稀缺珍贵中草药七叶一枝花。年的最后一天,她守在电视机前,聆听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习主席讲话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八个字,让我心潮澎湃。”
今年2月底,江西井冈山上残雪未消,跨省帮扶的苏海兰,急匆匆地从福州赶来,裹着棉袄上山察看七叶一枝花的萌芽状况。她心里放不下,“这种草药一般是冬天倒苗,春天萌芽,很容易受到霜冻,万一冻了,就救不了了。”
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苏海兰经常戏称,七叶一枝花是她的第三个宝宝。“她照顾种苗,比照顾孩子还细心。”井冈山市林业局的杨龙光感慨道。
像苏海兰这样跨省帮扶的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有需必“派”、有求必“往”,不论地域、不分时间,他们助力“三农”的天地不设限。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精准对接,云上“问诊”正成为新趋势。
躬耕者说·苏海兰:
现代农业对技术的需求是“井喷”式的,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场”也需要从田间延展到“线上”,拿起手机随时随地为农民远程服务、在线指导、即时解难。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从“会种”到“慧种”,大数据、云计算与农业贴合越来越紧。
镜头三:
从杭州市区到温州市泰顺县,公里,地图上看几乎是一条笔直的南北线。但驾车一口气开下来,却要近6个小时。年,这条路,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汪自强开了不下5个来回。
驾驶座上,65岁的他并不觉得累:“通过科技帮扶将才智融入乡土,其乐融融!”
算起来,汪自强已当了17年科技特派员。想当初,他对口帮扶的泰顺县,百姓守着一亩三分地,嘴里喊苦,却是手上闲着、脑子空着。
“农民脱贫,不仅要靠农业技术的发展,还要靠眼界、思路,找到方法。”汪自强教农民拿起笔杆子,一起写项目、出创意,做大做优农产品。
倡导茶园机器代替人,摸索台风破坏后的杨梅树势恢复技术,为当地土蜂蜜申请QS认证,研究豆腐柴开发……“不论蔬果还是茶叶,不论是哪个环节,老汪能帮的都帮。”仕阳镇原副镇长李元仲满心感谢。
严立超是汪自强一手带起来的“养蜂大王”,他说:“别人给农民上课讲理论,汪老师结合实践想办法,一对一教我们。”这一年,严立超成了汪自强的“致富二传手”,他领衔的养蜂合作社,联结着多名社员农户,辐射整个泰顺的养蜂产业。
泰顺县科技特派员临时*支部成立也有3年了,“老汪”担任*支部书记,他搭建起“科技e联”特色*建联盟,发挥组织的力量,抱团发展。
如今,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有的家庭年收入翻了10倍!
“中国共产*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总书记这句话,汪自强时刻铭记。
致富的需求千差万别,一枝一叶连着丰收和富裕。“科技特派员要帮农民开阔思路,除掉乡村振兴路上那些‘头脑贫困’的障碍。这也是我们作为共产*员、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和使命。”
躬耕者说·汪自强:
精神上不脱贫,就难以彻底战胜贫困。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的技术领域、服务范围,从传统农业扩展到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生态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乡村规划等方方面面。“打开新世界”的农民们,正在用科技“因子”激活传统产业。
记者述评:
扶贫先扶志。有信心,才有志气。
从一人带富一群人,到一群人带火一个产业,再到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乡亲们心气上来了,观念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
从加速科技成果在农村基层转移转化,到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到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天南地北,我们看到,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在不断升级深化,呈现新貌——
浙江,探索推行“1人+1乡”个人特派员、“1队+1业”团队特派员和“1家+1县”法人特派员;
湖南,在选派县区科技专家基础上,再选派医疗卫生、工业、环保、文化、旅游、电商、金融等领域科技特派员;
甘肃,率先提出并与东部协作省市联合认定“双地”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增强“造血”功能;
黑龙江,利用多种线上服务平台,通过“键对键”“屏对屏”等方式,助力抗疫备春耕行动;
…………
科技特派员制度走过22年,陈永忠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正是这样良好的机遇和政策环境,让我成就了个人的职业理想!作为科技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我时刻感到振奋和自豪。”
的确,能不振奋吗?自年起,科技特派员制度被9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的确,能不自豪吗?从福建南平首批名科技工作者开辟为农新天地,到数十万名科技人才下沉服务“三农”,再到如今实现云上“科特派”。一群人,一支队伍,一股力量,持续不断地将科技、信息、人才、管理、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农业、农村,将致富的希望、幸福的种子植入乡亲们的心田和日子里。
山乡大地,江河湖海,多少奋斗激情,被科技特派员点燃!
再出发:春风又绿希望的田野,科技特派员大有可为
●农民兄弟“科技范”越来越足,科技特派员如何再发力?
●他们富足了土地,这片土地又将给予他们什么?
●帮扶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他们与乡村深度绑定?
镜头一:
木耳肽、木耳活性多糖、木耳双蛋白……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科技特派员、“木耳院士”李玉常能听到这些颇具科技感的“时髦话”从农民嘴里蹦出来。
这个中国黑木耳之乡和示范产业重镇,在李玉带动下,农民不仅栽培木耳致富,还有不少成了团队新的技术员,仅派往贵州一地指导产业发展的就有20余人。
经过多年科技帮扶,农民脱贫了,思想观念也不一样了,科学素质提升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但在李玉看来,乡村要振兴,农业就需要进一步全面升级,迈入现代化、实现高质量、走向可持续。“这意味着,科技特派员不仅要打通科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要把农业与科技绑在一起,让中国农业向市场价值链高端延伸。”
为农人谋过往,展新图。李玉与各地科技特派员,共同完成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的历史任务。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他干劲更足了。如今,他将加强种质资源基地建设摆在了首位。“我们团队已经在甘肃祁连山、安徽金寨、四川雅江建立了保育区,在安徽规划建设的‘中国菌物谷’,将力争成为中国蕈菌种质资源高地!”
还有更多计划写进了李玉的日程表:“从最近几年的科技帮扶看,我们食用菌行业的短板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因此要加大对这个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
面对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李玉想得更远——农产品深加工,继而打造产业链,进而再树立品牌,让中国食用菌的美名传扬海外。
躬耕者说·李玉:
科技特派员制度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赢得未来,是群众期待、乡村需要、农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这不仅是点赞,更是重要指示要求——发展叫得响、卖得好的品牌,提高中国菌菇的美誉度、影响力、竞争力。而这,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携力奋斗,离不开大家的聪明才智和苦干实干。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科技特派员,大有可为!
镜头二:
阳春三月,陕西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的苹果园里,林秋芳正在给果树修枝整形,“咔嚓”一剪刀,大拇指粗的苹果树老枝条,应声而断。放在以前,她担心影响产量,可不敢剪,更舍不得剪。
但现在,“专家说了,这就得剪!”林秋芳说的专家,就是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首席专家赵政阳。
曾经,林秋芳是“借50元要跑三家”的贫困户,正是在赵政阳的帮助下,她成立了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苹果产业化发展之路。现在,她是村民羡慕的“林百万”。
由贫困户变成富裕户的不只有林秋芳。年,我国已形成34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催生了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测算,目前农业全产业链条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农民一般高30%以上。
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一条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生态涵养功能、休闲体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康庄大道,就在眼前。
服务“三农”,科技特派员也在教学相长中成就自我——从青年到壮年,赵政阳踏遍了渭北高原的沟沟峁峁、关中果乡的村村落落。从改造废弃的果园开始,他将白水苹果试验站建成集科研、示范、推广、教学于一体的科技园区,更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一流苹果试验站。
在这里,他实现了苹果杂交育种新突破,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三个新品种,已被10余个省区引进试栽,在全国苹果主产区推广面积达20万余亩。
“从目前白水县推广种植情况看,‘瑞阳’‘瑞雪’的经济效益要比‘红富士’翻了几番,有望成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的更新换代品种。”按照赵政阳的预期,“十四五”期间,将是白水苹果新品种推广的加速期,也是陕西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是怎么提高科技含量,通过科技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提质增效。”这是年赵政阳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果农都说:“赵教授,那是响当当!”但赵政阳却说:“不是我改变这片土地,而是这片土地成就了我!”
躬耕者说·赵政阳:
这是我们共同耕耘的土地,到处都是希望的田野。这几年是陕西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紧要阶段,我看到了农户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观念转变。为农民兄弟奔向幸福生活尽心尽力,是本分、是情怀,是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和使命。
镜头三:
政策支持、项目倾斜、经费扶持……这几年,科技特派员制度接连放“大招”,带富了乡亲,科技特派员自己也“干成了事儿,成就了事业”。
3月,黄金茶春耕栽培的季节到了。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竹寨村,王润龙蹲在田垄上的白色薄膜边,指导村民栽培技巧:“这里株距可以稍微再宽一点,茶树能长得更好。”
身为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润龙在吉首进行了大胆的黄金茶种植技术革新。茶树的长势让茶农们很快看到了成效,种茶热情高涨。年,仅在隘口村,茶园规模就有余亩,全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
王润龙与老乡们建立起深厚情谊。但让他寸步难离茶园的,除了难以割舍的这份情,还有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为了让更多科技特派员与老乡们愉快地“双向奔赴”,“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从国家到地方,各项政策支持一个接一个落地。
湖南为了确保各类项目向科技特派员倾斜,不仅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中专门设立了科技专家服务团工作专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专项等,还开展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试点。“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我一步步在成长。”王润龙说。
如今的王润龙,看到喜欢的鲜叶原料,他“手都痒痒”。常常二话不说,撸起袖子,边制作边讲解,十几个小时不觉得累。他走到哪个茶厂,身后都跟着一群“粉丝”,“尤其是茶叶所那群研究生,经常打电话问我,‘王老师,明天到哪指导加工,带上我吧!’”这些后继者,让王润龙满怀欣慰。
在王润龙的笔记本上,未来的计划清晰具体——选育一些或氨基酸含量高、或颜色翠绿、或发芽特早、或抗逆性强的单株品系,为黄金茶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品种支持。
王润龙给乡亲们勾画的蓝图是绿色生态、有机茶园,茶园里将是机械采摘、机械耕作。
躬耕者说·王润龙:
人人口啜香茗,家家杯盛“黄金”,是我最想看到的景象。要让这样的画面成真,还得将绿色农业进行到底。“农”字里有大作为大文章。只有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将一身才华、满腔热血、忠贞信念,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方能绽放科技特派员最美的精气神。
记者述评:
农家有了新气象,农田有了新景观。奋进新征程,科技特派员如何展现新作为?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已然为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的科技特派员,不仅要做农民身边的“活财神”,还要做生产观念、生产方式顺应科技潮流的“引路人”,农业产业发展的“明白人”,培养新农民的“牵头人”。
在西海固牵起山海情、窑洞种菇的林占熺,让“盐碱地变成高产田”的胡树文,还有浙江淳安县下姜村的那些致富贴心人,他们,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做乡村振兴的“头雁”,他们,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当然,单向付出难以长久,双向奔赴才能“共赢”。
未来,科技特派员的潜力,如何充分挖掘并释放?
“应根据乡村产业振兴的新需求,加快培养和选派专业技术能力强、科学素质高的科技特派员,实现供求双方精准对接。”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马国湘的建议。他同时建议,加大政策协同、部门联动力度,在科技特派员经费投入、职称评聘、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科技人才扎根农村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激励保障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推进的体制机制在持续发力——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对科技特派员支持项目总计余项,累计投入2.19亿元;
科技特派员在派出期间5年内保留原工资福利、岗位编制等选派政策逐步落地;
支持科技特派员以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服务和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定向支持科技特派员,鼓励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加大政策创新与落实;
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成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的重要依据。
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再次明确,“完善优化科技特派员扶持激励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推广利益共同体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
从中央到地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各类“利好”越来越实、越来越强——
广东,明确科技特派员承担重点派驻任务,视同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福建,专项经费从万元增至1亿元;浙江,把经费补助标准从现在的每年5万元/人提高至10万元/人……
把重点产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相结合,各地为“科特派”营造的创新活水正在不断升级——
在陕西榆林,创办领办园区、资金入股、技术承包、反租倒包,科技特派员可以与农民共同创业,建立利益共同体,组建各种科技型专业合作社。
在山东,“园区+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正在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农科驿站、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与农民“联谊”的新组合越办越红火。
但,也必须看到,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仍然任重道远。
未来,当农业的多种功能被拓展、乡村的多元价值被挖掘,我们期待,科技特派员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越来越多。
未来,当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深度“绑定”,“帮扶”不再是单向的“帮”和“扶”,我们期待,各有所得、良性循环的合作新路越走越顺。
乡村拂晓、山谷日暮,陪伴着科技特派员们的春夏秋冬。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他们付出、收获、成长,改变着、希望着、奋斗着……涓流汇聚,必将是澎湃巨浪。
结语
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科技的冲劲带着种子破土。
烂漫春光里,每一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讲述,诠释的皆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科技特派员制度,这项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与殷殷期望的农村工作机制重大创新,深蕴的是中国共产*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一以贯之的是融入中国人血液的“三农”情怀,彰显的是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时代宣誓。
百年大*,根植大地,心中最惦记的就是农民。
挥别,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的重心已发生历史性转移。农业要发展、农村要宜居、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特派员这支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羽翼,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下人才的根基,科技特派员始终在路上!
万万千千的他们,正将科技的种子化作中华大地上的稻麦千重,正将民族复兴的热望化作强农富国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