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邹雷文华金陵第一章秦淮河水育金陵 [复制链接]

1#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总是与河流息息相关。人类从游牧阶段走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继而创造农耕文明,完全依赖于河流。

地球上的四条大河分别哺育了古代的“四大文明”,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尼罗河特有的自然条件,满足了古埃及人生存和生产的基本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古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年复一年的泛滥中诞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游的冰雪融水和降雨,滋润着下游地区的干旱地带,孕育了早期的苏美尔农耕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繁荣。印度河流域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水文条件,催生了南亚次大陆青铜时代文明。黄河以九曲十八弯的“天上”之水,灌溉了庄稼,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河流文明史。历史证明,没有河流,人类文明不可能诞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它不仅孕育了人类文明,而且促进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与黄河相比,长江边上的秦淮河着实谈不上波澜壮阔,但是秦淮文明的雄起却让人刮目相看。在泱泱华夏,实在找不出一条像秦淮河这样闪烁着璀璨人文之光的河流了;而放眼全球,在世界的地域河流文明中,你仍然搜索不到像秦淮河这样折射出人类智慧、流淌着精彩华章的历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又是怎样一条精彩绝伦的河流呢?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统一全国的秦始皇欣然开始了他的第五次东巡。他要在有生之年,用脚步来丈量自己的伟大,反复品尝自己的功绩。这一次,他最远到达了会稽(今浙江绍兴)。江南湿润的气候使他身体有所不适,东巡的队伍只得打道回宫。路经江乘(今南京栖霞山附近)准备渡江北上时,跟随身边的一位负责观察风水的大师神秘地对秦始皇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在浩浩荡荡的长江岸边,秦始皇诧然,年虽遥,但皇权怎可旁落?风水大师一番耳语,让秦始皇恢复了神色。于是下令:“凿钟阜、断金陵长垅以通流”,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传说,秦始皇下令所凿之河便是秦淮河。

历史就是历史,传说总归是传说。始皇帝从江乘北上不久,于当年七月病死在河北沙丘,次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三年后秦亡。风水大师预测不幸言中,年后果真有一位叫司马睿的人在建康称帝。只不过,这期间皇权已经几易其姓。

长江自然环境的变迁影响着南京城市和秦淮河的起源、演化和发展。距今0年左右,长江河床日渐淤积抬高,河道因江水泛滥而在平原上作较大幅度的摆动,在马鞍山至南京段河道摆动宽度达16至20千米。长江下游经常泛滥的结果,便形成了南京地区河网纵横的状况,其中秦淮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又名小江,后名淮水,有了始皇的传说后,改姓秦,叫淮河。早在远古时代,秦淮河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大河。她北源句容市宝华山南麓的句容河,南源溧水县东庐山的溧水河,南北二源合流于江宁县方山埭西北村,向西北经洋桥、牛首山至上坊门进入南京城区,经北河口入江。秦淮河全长多千米,整个流域余平方千米,灌溉面积达万亩左右。商周时期,“湖熟文化”在秦淮河畔诞生,之后也就是这样一条并不起眼的小河,创造了众多的文化奇迹,塑造出了灿烂的秦淮文明。

风景如画的外秦淮河

秦淮文明是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继续。中国的农耕文明以黄河文明为代表。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以黄河为骄傲,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雪山冰峰中发源,向东流去时经过辽阔而沉默的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尽管它浑浊如浆,但它的确哺育了两岸人民。它像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一样,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可是,曾经屹立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古城,早已荡然无存。在年前的苏美尔文明之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始终浸泡在无穷无尽的征服之中,一个又一个大帝国倾覆了,许多古老的民族相继从历史上消失了。古埃及帝国,在长达数千年的30个王朝中,也曾经强盛得犹如宏伟壮观的金字塔一样无与伦比。但是,早在亚历山大到来之前,它就沦入波斯人之手。在后来的数千年里,它那被征服的厄运直到近代才结束。在更靠东方肥沃富饶的印度河、恒河流域,这种与西方完全隔绝的古老文明,在亚历山大远征来到之前,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当欧洲的海盗出现在印度洋的时候,这个文明就在劫难逃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几个最先闪光的古老文明,或早或迟一个个黯淡下去。仅剩下的一个文明,便是黄河文明(也许还有长江文明)。

黄河显得有点苍老,它被高高地架在中华大地之上,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悬河”。这个曾以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灿烂辉煌华夏文明的大河,在宇宙的历史风云变幻中变得不再酣畅淋漓了,淤塞、决堤、泛滥成灾,让一贯以黄河为骄傲的人,感到了恐惧。但是,它依然苍劲博大,给我们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慰藉。

当四周新的文明兴起时,如果你还固守自有的文明不变,那灾难就离你不远了。黄河还在不紧不慢地流淌着,灌溉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此时,工业革命的机器马达声已经在欧洲大地上轰鸣。“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变的法则。以至于公元年后,中国成为世界列强争相瓜分的对象。近代著名爱国女诗人秋瑾那首题为《感时》的诗,可以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诗云:“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

秦淮河见证了这一耻辱。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求和而告终。在英国侵略者的强迫下,年8月29日,清廷派耆英和伊里布等赶到南京,在停泊于秦淮河入江口附近(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草签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香港划出了中国的版图。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文明延续的必然?秦淮河不仅见证了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开端,同时还见证了封建王朝的终结、新中国的诞生——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青天白日旗坠落,替代它的红色旗帜在全国人们的心中猎猎飘扬。

让我们回到遥远的古代,历历数来,你会发现,秦淮文明的诞生并不偶然,这多少与金陵的“王气”有关。看出金陵有“王气”的不止秦始皇一个人。最早是楚威王慧眼识珠,看出了金陵的“王者霸气”,并在清凉山埋金以镇之,所以南京有了金陵的称谓。诸葛亮东来建业找孙权商议联合抗曹大计,他察看了南京的山川地貌后,惊叹:“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当时长江宽约40华里,环抱着城西、城北,江边有石头城、狮子山、幕府山等军事要塞,城东是天然屏障钟山,城南是宽阔的秦淮河。冷兵器时代,南京的东西南北都是难以逾越的天险,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建立帝王之都的最佳选址。

中世纪的秦淮河,已经嗅到了文明之风。十个王朝政权的相继建立,为秦淮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年,孙吴定都建业,揭开了南京都城历史的第一页。对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孙吴时期重视都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儒学、佛教、道教在江南的广泛传播,造就了自秦汉以来江南地域文化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从总体上来说,孙吴时代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华夏黄河文明的进一步南移和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日本学者砺波护对于文明的移动有一套理论。他认为中世纪的文明最重要特征是文明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世界上古代文明属于地中海,而中世纪文明则属于西欧。同样,中国古代文明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到了中世纪,长江文明、秦淮文明崭露头角,引领风骚。

砺波护还认为,这种文明的来临,是因为战乱引起的。中世纪前夜,古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日耳曼人、西哥特人轮流征服罗马,造成了大量的牺牲和人口流失。一个文明被摧毁,另一个文明又诞生。同样的情形出现在中国的魏晋时代。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五胡十六国”互相攻伐中,百姓饥馑,白骨蔽野,百无一存。“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西晋灭亡,一些名门贵族,如琅琊王氏、颜氏,陈郡谢氏、袁氏等举族南迁,名士如“过江之鲫”,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向江南。接纳他们的是与西晋政权同根一脉的司马睿,因此,秦淮河流域就成了接纳南迁人员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择水而居,是千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从东吴时代开始,秦淮河两岸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历代的达官贵人都以住在秦淮河畔为荣,十里秦淮两岸贵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荟萃。

南北文化在秦淮河畔交融、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火花,点燃了“魏晋风流”。鲁迅先生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文学艺术才到了“自觉的时代”。在此之前,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历朝历代有许多艺术作品,但是,它们都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识。也就是说,艺术品不是供人们愉悦和欣赏的,更不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仅仅是道德的教化和信仰的载体,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艺术并没有独立性,也就不会有独立人格的艺术家。

在秦淮河畔肥沃的思想土壤里,玄学、清谈的思想潮流冲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科学与艺术在历史的天空绽放出灿烂的花朵。从事诗歌、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受到了尊重,艺术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潮,王羲之、顾恺之、戴逵三位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艺术家脱颖而出。江南皇城——建康一跃成为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

魏晋以来的巨大社会变动,引起了南朝思想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儒学地位大为下降,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史学、文学、科技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个性自觉、思想解放成为潮流,“百家争鸣”比春秋战国时期更深刻、更炽烈。于是,秦淮河畔有了当时世界一流的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四馆”。“四馆”按专业招生的办法,这在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南朝的文化洪流最终汇入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滚滚长河之中,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内容,标志着秦淮文明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当时光走进南唐,来到这个被称作“江宁”的地方,文化再一次被唤醒,全国各地到处勃发出生机与活力。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当然要算两任皇帝,一位是中主李璟,另一位是后主李煜。在历代帝王中,后主更胜一筹,堪称文学泰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词作流芳千古,至今还被人们传唱,没有人能够超越。在帝王的影响下,时人以文为荣,填词谱乐,对酒当歌,秦淮河畔歌舞升平,佳作辈出。徐熙、王齐翰、董源等文化名人应运而生。

隋唐等朝的帝王因惧怕政权改朝易帜,刻意打压金陵的“王气”,但这一时期的秦淮,仍旧风光无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文化名人寻梦而至,深情讴歌,留下了一大批颂咏金陵与秦淮的佳作与轶事。宋代时则有王安石、赵明诚、李清照等一流人才在此生活和工作,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明王朝在南京定都53年,秦淮文明的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顶峰。位于鸡鸣寺的国子监,招天下奇才余人,处处书声朗朗。高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的留学生纷至沓来,对秦淮文化顶礼膜拜。在此完成的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成书约多卷,计册,总字数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明代以前有文献以来的各种典籍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郑和驾宝船率当时天下最庞大的船队,由这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的先驱。他比哥伦布年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比迪亚士年南航好望角早82年。除此之外,天文、地理、印刷等科学技术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成就。

由明延清,竖立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和贡院两大历史文化符号,为秦淮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那时的秦淮,河房林立,人烟稠密,金粉楼台,歌舞升平,富贾云集,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江南才子和绝代佳人,在这里演绎了无数千古佳话,南京涌现了许多闻名全国甚至是闻名全球的大手笔,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秦淮文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刚刚进入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期。以基督教为先遣的西方文化,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给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输送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毋庸讳言,太平天国政权对传统文化破坏极大,以至于用“浩劫”二字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这一政权的出现,加速了清朝政权的灭亡,也有它的可取之处。他们的文化大旗具有鲜明的西洋特色,在文化认知上,封闭与开放并存,情绪化与法理化共生,突出地反映了其文化的外来性、传统性与民众性。洪仁的《资政新篇》是这一时期政治文明的杰作,他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纲领,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早出9年,其丰富的内容和变革的力度,比之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遗憾的是由于战争和时局的变化,没有来得及实践)。这种远见卓识,无疑是进步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太平天国文化伴随着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崛起和覆亡,是出现在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尽管只有十多年的短暂时光,但是,太平天国的壁画和楹联文化依然散发出具有秦淮韵味的独特文化光芒。

流光溢彩的内秦淮河

在秦淮河边诞生的第十个政权是中华民国。它的到来,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特殊的文化、政治、经济地位,使南京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激荡的主阵地,中西文化精髓的融合,使中华民国文化呈现出全新的格局,并逐步把晚清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为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传递出来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小到衣着打扮、生活习俗,大到社会结构、意识形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教育、体育、医学、建筑等各种文化竞展风姿,传统的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有了变革式的发展,而现代音乐、舞蹈、电影等崭新的艺术样式,让秦淮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欧阳渐、吴梅、黄侃、汤用彤、汪辟疆、宗白华、陶行知、徐悲鸿、胡小石、王伯沆、张大千、吴宓、傅斯年、刘海粟等一批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华章。中国的现代文化由此诞生,并由秦淮河向全国辐射扩散。

秦淮文明乃黄河文明的延续,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分支,她与黄河文明互补,当危机来临时,尤其是当北方政权受到战乱的袭扰,秦淮文明与黄河文明便会出现奇特的自然互救现象,南京这座都城会自觉地主动承担起领导全国的重任。

随便掬一捧秦淮河水,你都能感受到它浓浓的文化气息;随便掬一捧秦淮河水,都能聆听到诗词歌赋的音律;随便掬一捧秦淮河水,里面都包含着可圈可点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秦淮河,你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啊?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告诉人们,数千年的风流人物告诉人们,数万年的潺潺流水告诉人们,你是一条散发出历史芬芳的母亲河,是世界古老城市中少有的伟大的文化名河。

秦淮文明就是这样的博大精深,她博爱、博雅、开明、开放;她融贯中西,又兼顾南北;她在传承与扬弃中发展,又在否定和创新中跃升。她与黄河文明并存,与海洋文明对接。我们有理由说,她是中华文化辉煌长卷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大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中灿烂篇章的闪光章节。

秦淮文明成就了南京,使这座城市包容兼蓄,恬静安适,文贯古今,厚德载物。南京是一块浸染着太多的记忆和凝聚着浓厚文化的沉重巨石,它在无数苦难中浴火重生,在血雨腥风的洗礼中涅槃。南京是一幅古老壮丽的画卷,她沐浴着秦淮文明雨露,豪迈地走向未来。认识南京,你会悄然迷恋;走进南京,你会肃然起敬;品味南京,你会深受震撼。这就是美丽的南京,这就是秦淮文明的魅力所在。

邹雷,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现兼任南京机关作协主席、江北新区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城市中校》《英雄末路》《人生的战争》《铜哨声声》《行走的学校》,长篇报告文学《飙风铁骨》《永鼎之路》《南京·东京》《卢志英中队》《中国少年“新旅”路》,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文华金陵》《南京魅力街镇》等,《我在金三角的日子》《中国知青在缅共游击队》《今日中国骑兵》等在多家报刊连载。担纲80集纪录片《重读南京》、电影《丁香》、电视剧《上将许世友》、广播剧《南京审判》《真心英雄》《一把铜哨》等影视剧作品编剧和撰稿,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优秀国产纪录片编剧奖”,全国和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连续剧金奖、银奖,南京市第七届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首届全国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征文大赛二等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周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