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又是一个晴好的周末。赤山湖湖堤两边,草木葱茏,鸟语花香,不时传来的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传递着春天的美好。这条总长15公里的环湖绿道不久前刚刚获得“全省最美跑步路线”的美誉。
赤山湖,位于镇江句容市西南端,是秦淮河流域中上游唯一的一座天然湖泊,是湖熟文化的中心、秦太运渎的枢纽、秦淮文化的源头。年,赤山湖成功创成国家水利风景区;年,创成镇江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年,入选中国旅游好资源发现名录。
“目前的赤山湖,正在努力探索与周边乡镇‘人水和谐、景城一体’的发展新路径,我们要真正把这块13平方公里的美丽湿地打造成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提出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赤山湖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湖区已经完成和紧邻的郭庄镇的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未来的赤山湖要致力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成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江苏样板。
高标准保护“生态绿肾”
(赤山湖管委会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水系概况。李李摄)
湿地率达到88%,集湖泊、湿地、火山、温泉等优质自然资源于一体,山水相依,赤山湖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绿肾”“天然氧吧”和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为了呵护好这片大自然馈赠的珍品,赤山湖管委会自年正式成立之初,便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尽量利用现有生态环境,不搞过度重构,退渔还湖,严格按照规划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同时积极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增强和激发公众自觉保护、修复、美化湿地的意识。
长期的修复保护和科普实践,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内动植物品类日渐丰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鸟类栖息地进一步扩大。赤山湖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整个湿地已知的鸟类种类多达余种,其中包括小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甚至还发现了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和全球不到只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踪迹。来赤山湖越冬的水鸟数量正逐年提升,成为秦淮河流域秋冬季节鸟类最主要的栖居区。
赤山湖区域“湖面广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天然景观,与保护修复后的人工湿地相互依存,相映成趣,成为镇江和南京周边,甚至于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高质量推进富民产业
(登高远眺,国家湿地公园美景尽收眼底。李行华摄)
优质的生态,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好资源。几年来,赤山湖紧紧围绕打响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擦亮“秦淮第一湖”靓丽名片,不断整合丰富旅游资源和产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真正成为了造福一方的生态富民产业。
多角度、全方位发掘地区生态旅游项目的价值,深入挖掘民俗、湿地、水利等地域文化的精髓,积极实践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和公众共建共享的运营模式,多渠道探索赤山湖本土生态产品的增值途径。三阳地龙舞、芦亭花船等频频登场的民俗演出;三岔猪头肉、红土腌蛋、食朱砂鲤等闻名江南的特色美食;湿地公园广场上新建的代表湖熟文化的铜钺景观雕塑;品牌效应初显的赤山高端茶品——“丹顶茶”;陆续上架的《水韵赤山湖》系列丛书……一个个烙上赤山湖印记的“旅游品牌”,传承着水韵文脉,彰显着生态魅力。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特点,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新项目。将绿色生态与健康生活理念相结合,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环湖15公里的“江南第一绿道”,被选作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永久赛点,承办了多届句容赛段开幕式及起点赛事。借助大水面优势组织开展各类游泳活动,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赤山湖杯”游泳比赛、国际公开水域挑战赛以及跨年冬泳活动等。结合国际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节点,组织鸟类观察、湿地研学、浮岛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湿地科普活动,每年开展面向普通民众、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的科普活动20余场,累计惠及数万人。
高规格打造“景城一体”
(夕阳映照下的赤山湖。王镇容摄)
年2月,距离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仅10公里的世界顶级商业综合体——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在郭庄镇空港新城开门迎客。以世界品牌折扣店为核心,配套商务、休闲度假等服务,一座商业航母城横空出世。
年5月,协鑫绿色新能源小镇项目在赤山南侧启动,先后已入驻华君光伏、协鑫智慧云仓、新加坡丰树物流产业园等一批上下游企业。至年末,小镇累计完成特色产业投资32.64亿元,获评全省优秀特色小镇。一条绿色产业链正在赤山南侧拓展延伸,一个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赤山湖畔崛起。
湖镇比邻,相照辉映。当地*委政府邀请国内专业设计团队,从整体格局上把握郭庄空港新城—赤山湖湿地公园一体化发展架构,充分挖掘地域生态和产业特色,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智能化、机械化、人性化、规模化的“一站式”服务方式,对郭庄老集镇及片区农村环境实施改造。按照“全覆盖,无缝隙”的原则,实现常态化、精细化环境卫生管理,积极打造“生态功能完善、环境舒适优美、居民休闲安全”的城镇新风貌。年,郭庄镇相继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和国家卫生镇。国家湿地公园、绿色新能源小镇,产城融合,人水和谐,景城一体。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赤山湖,这座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内规模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如今生态环境大步优化,绿色理念深入传播,周边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富民水平日益提高,绿水青山正在产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幅“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叶小力通讯员王维张俊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