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初步形成于上古轩辕黄帝(前—前年)时期,正式建立于东汉末年,由祖天师张陵(34年—年)立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等为主要经典。道教的“道”与“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道远山中,自然而然
《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记载: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鲁母有少客,往来焉家,初平中,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谷道。鲁既至,行宽惠,以鬼道教。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巴、汉夷民多便之。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
道理深远,悟达天际
张陵到鹤鸣山学道,说明当时道教已经在四川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这一推理如果成立,张陵到没到过洪雅呢?在洪雅现存的史料上没有记载他本人到洪雅传道或者学道的史料,但有其后人到青衣江流域传道的记载,《舆地纪胜》记载,洪雅易俗乡有《张道陵碑》,碑文如下:嘉平二年三月一日,天卒鬼兵胡九□□,仙历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诣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因为张陵的生卒时间,关系到他是否到了洪雅。笔者在中国铜山网查阅到《张道陵》的文章,注明张道陵入蜀时间为汉顺帝时期,即—年,嘉平年为东汉皇帝刘宏年号,时间为年五月——年三月。也就是说,这块碑的时间是张道陵儿子张衡或孙子张鲁时期,碑文中所提祭酒张普应是张陵的信徒。
道茶山中
近年来,有人根据《舆地纪胜》认为,在洪雅境内修道的仙人有葛由、鬼谷子、李阿、尹真人、瞿君、葛仙翁、句度、皇甫坦、陶道人、回道人、尔朱真人、落魄仙、黄观福。因洪雅现存史料最早为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张柱编纂的《洪雅县志》,该县志确实记载了李阿真人在洪雅的一些足迹:李阿真人,炼丹金釜山。宋乾道七年十月,勅封观妙真人。诰词仙者,古不死之谓也。其精爽寓世犹人焉,两著迹典午。今代炼形洪雅之山,怅云龙之飞腾,想风雨之来。下爰一道家之流,锡(误,应为赐)以真籍之称。慰民所依,其永绥祐。可特封观妙真人。奉勅如右。还有张陵之后的葛洪在洪雅的记载:晋葛洪,句容人。为求丹砂,乞为勾漏令。后入蜀,取雄黄于武都山。得之色如鸡冠。喜曰:“吾丹成矣。”至洪雅之花溪,因居岩洞,存神养气,道成升天。岩前隐迹尚存。该志《山川》下隐蒙山记载:县南,江上,晋处士庞居正隐处。
清嘉庆《洪雅县志·山川》记载:隐蒙山:县南里许,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隐此,故名。按:云樵志,洪雅县南有隐蒙山,下有隐蒙镇;《一统志》谓,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者隐此,故山以字名。居人乃以居正为庞蕴,塑蕴夫妇及女像于临江寺,而夹江至以佛母名溪,庞婆名洞,安都谏修州志,亦云蕴字道安,一字隐蒙,误矣。
……
山水相依
不管怎么说,洪雅道教在汉朝就已经比较活跃了,至于是发源地还是发祥地,我们都不能简单而概之。这是道学界争论的问题了。明嘉靖年间,官方统计的有道观5座,即万寿观、金釜观、回龙观、真武观和三清观。清嘉庆年间,有道观2座,即玉皇观、金釜观。年出版的《洪雅县志》认为,洪雅境内道教比较昌盛时期为宋、明两代。民国末年,全县7座庙观中居住道士13人。解放后,国家奉行宗教自由,到年,县内有道观3座,即五斗观、无极宫和太清宫。
在明清《洪雅县志》上,有许多文人雅士对洪雅道教之地的赞美诗文。明嘉靖《洪雅县志》艺文中,记载了明朝时期为金釜观题词的古诗:一首出自明弘治年间进士、南雄知府李吉的《游金釜山》:江上数峰青削出,石坛高处俯平湍,曾将太极虚心玩,便觉清风两腋蟠。天地万年留胜迹,山林几度重儒冠,登临欲跨凌空鹤,直上天门总未难。另一首出自明朝监察御史、嘉定四谏之一程启充(嘉定人,今四川乐山人,著《初亭文集》失传)的《探仙洞遂游金釜山》:阴洞秋弥冷,浮云昼不开,未教承雨阻,犹作看山来。仙去余丹灶,年深生紫苔,欲骑双白鹿,从此到天台。
岁月留痕
清嘉庆《洪雅县志·艺文志》中摘录了宋代知岷宫知事张见几《金釜观记》,全文如下:谨按国朝《三国国史地理志》载,嘉州洪雅县注:隋县有金釜山。又按大中祥符四年八月敕颁《下诸道图经》载:金釜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草木丛生。旧经云:昔有主簿于此山煮釜外长道,因号金釜,亦名主簿山。又按干道七年十二月封观妙李阿真人诰词节文:李阿真人者,古不死之谓也。其精爽寓世犹人焉。两着迹典,今代炼形洪雅之山。又据父老所传曰:保安镇金釜山,即李阿真人炼丹之地。见几伏思此山,古仙着异,史册标名,事有殊常,理当表出。故兹揭示之以告来者。淳熙车年五月日识。
宋代文豪苏辙留有《登金釜观》诗篇:道士白发尊,面黑岚气染,自言工方平,学道古有验。道成白日飞,人世不易定,后有阴长生,此地亦所占。并骑双龙翔,霞绶紫云檐,阳阳玉堂上,与世作丰稔。与苏辙同时期的吴宗旦留有《金釜山灵泉》:泉来有脉去无痕,水底神龙暗吐吞,莫怪一池杯漾浅,个中风雨洗乾坤。
江水东去逝年华
明朝翰林院侍讲黄辉在《访金釜观》中写到:珠树分苔径,琼泉绕石台,楼看青涧沸,帐对碧桃开。烛影尊前合,钟声枕上来,浮邱何日到,相约几徘徊。
金釜云泉更是洪雅古代八景之一。祝之至在描写洪雅八景金釜云泉时写到:仙坛紫气满岩前,疑是金丹釜里烟,客至惟余山鸟唤,声声脆响湿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