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县志中探寻朱元璋与句容朱家巷的历史渊源 [复制链接]

1#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国有史,家有谱,地方有志,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志书又是一个地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现实、人物风情的综合记录,具有存史、资政、教育等价值。江苏省档案馆珍藏了多种志书,其中《句容县志》就记述了朱元璋与老家句容朱家巷的历史渊源。江苏省档案馆馆藏:《句容县志》通德乡朱元璋祖籍在句容朱家巷在江苏省档案馆馆藏《句容县志》中记载这么一段内容:“通德乡《乾道志》云,旧名同德,在县西二十里,一都二都其始,宋有侯学士仗义乐施,尝分俸以济乡邻人皆德之故名,即明高祖祖乡也,内有十三里、二十村。朱家巷故地及相传有龙爪树一株尚存,旁有井,西去有古塚,相传为卧龙岗朱家塚,百姓不敢往,呼皇陵。”文中所提到的句容通德乡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祖籍。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据史料记载,他的祖籍在江苏句容。馆藏《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以下简称《碑记》)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可见朱元璋祖籍地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确定无疑了。《碑记》说:“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这就进一步说明句容朱家巷是朱元璋祖籍发祥地,朱氏宗族之源。从可以考证的五世祖朱仲八(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开始,朱元璋的先祖就住在通德乡朱家巷,以种地、养蚕为生。按正常代际时间推算,从朱仲八至朱初一(朱元璋的爷爷)再到朱五四,又名朱世珍,即朱元璋的父亲,这几辈人在句容的时间有百十年。既然朱元璋的爷爷以及父亲是句容人,那么,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朱元璋的“籍贯”或者“老家”应该就是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即为现在的石狮戴家边。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朱氏世德之碑文朱元璋与朱家巷的情结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朱元璋祖籍在句容。朱元璋的父亲8岁时才逃荒离开句容,对故乡句容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童年记忆,而且会在今后的日子里讲到老家并转而告诉朱元璋关于“老家句容”的故事。因此,明初太常博士危素在他原先替朱元璋起草的《皇陵碑》文中就写道:朕幼时,皇考为朕言,“先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初,我时尚幼,从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朱元璋当和尚时,曾特地从凤阳云游至朱家巷,与自己的本家“同弃长幼之节”,后来他做皇帝后,曾命两个臣子负责在朱家巷边开过一条河(如今河仍在,河上有桥,原名叫上栏桥),将它与秦淮河相通,他还派专人在那里找过祖坟的“龙脉”,并因此免去当地百姓的劳役,又立石追封祖先于句容,此石就是著名的“朱氏功德之碑”。可见,明朝皇族原本是金陵句容通德乡朱家巷的一个农民家族。朱元璋的父亲在世时经常对他说老家在句容朱家巷,那里还有不少宗族亲友,不能忘了老家,希望他有朝一日到老家去看一看。朱元璋的母亲在世时,也常对朱元璋说:“咱们家的祖籍在句容朱家巷。”因此,朱元璋对老家句容朱家巷是有感情的。当了元帅之后,于年率师渡江,驻兵太平(今安徽当涂),在考虑下一步往哪里发展的时候,便想到了句容以及南京,思乡之情更加强烈。他说“常念先考君(即其父亲)常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时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朱故乡宗族之所”,于是,调兵取句容、溧阳、芜湖等地。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打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占领金陵(南京的古称)。朱元璋为什么要定都金陵并改集庆为“应天府”?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老家南京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朱元璋的心目中,以金陵作为基本之地乃至定都金陵,实际上是以自己的老家为“根据地”,其“句容朱家巷情结”是很深厚的。史料记载的朱家巷小河朱元璋与朱家巷的往来公元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后,他隆重邀请家乡父老乡亲到南京见面详谈。朱家巷朱氏族人40余人到南京晋见朱元璋,他设宴款待了这些族人,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相见,欢声笑语尽显浓浓宗族亲情。在这次设宴款待宗亲后,朱元璋亲自撰写了《碑记》。他说:“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明代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明洪武5年(年)夏,句容张观兄弟将双实同蒂的两个西瓜献给朱元璋,礼部尚书陶凯等大臣认为句容是朱元璋的祖乡,出产并蒂之瓜说明朱元璋功德无量,是祥瑞之兆。朱元璋看了张观兄弟所献“嘉瓜”,听到大臣的进言,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使是吉祥之物,也是当地群众的福分。他在给予赏赐的同时,还奉劝张观兄弟要踏实做人,并亲自撰写《嘉瓜赞》:“同蒂双产,出自句容,民心孝硕,朕有何能,拙数数旬,表民来诚。”明嘉靖年间,句容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祖族一事被再次提起,受到重视。馆藏清乾隆《句容县志》记载,嘉靖十一年(年),时任江西巡抚都御史的句容人王炜旧事重提,向嘉靖皇帝上书,说句容乃皇上祖籍,其事载于圣祖碑文中,希望能得到加封,乞对朱家巷进行“崇封”。嘉靖皇帝很是重视,于是派出4位钦差,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邦谟,巡按御史刘良卿,提学御史冯天御前往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实地考察。钦差们对朱氏故居遗址悉心查访,当时的朱家巷已是一片遗址,遍地荆棘,并无石碑。只查得当地有“龙爪树”一棵,老井一口、古庙一座、书有“句容朱安”等字的旧画一张、刻有“朱乡社二十八户置”等字的石香炉一只。于是四位官员向嘉靖皇帝汇报了勘察结果,嘉靖皇帝说道:“既无实迹,且罢。”明洪武初年以前,句容因是朱元璋祖乡所在地而颇受重视,但自从明祖陵在盱眙建成后,句容朱家巷遗址便开始遭到冷落。卫星地图显示:朱家巷遗址如今的朱家巷朱家巷遗址在石狮戴家边村东土岗上,处于戴家边与戴新村(俗称小戴家边)之间。听老一辈人讲,当时朱家巷有99间半房子,村上人除农耕外,还养蚕、经商。传说村地下还埋有“七缸金子、八缸银子”,有福气的人才能得到。多年的风雨沧桑,朱家巷遗址已成为戴家边村里人的自留地。直到现在,地里田头仍残留着许多瓦片、砖块和碎瓷,依然可见村落的痕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耕田翻地清出来的碎瓦被堆在田角落或土坟旁,村里人还将成块的青砖用来砌猪圈,用碎砖瓦垫墙基。八十年代后,曾有一些文物专家来这里勘察,其中有一座坟,多年不沉,杂草茂盛,村里人讲有“名堂”,墓主人是谁?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谜。在朱家巷遗址周边,现有一些地名与史料记载相吻合,如王墓岗、躲人塘、花岸、土桥等,民间还流传了一些有名有姓的故事。朱家巷遗址,是明文化不可缺漏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厚重的明文化资源。笔者工作在档案部门,又身为戴家边村人,从小在村里长大,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凭着儿时记忆和查找档案史料,整理了朱元璋与句容朱家巷的历史渊源,旨在抛砖引玉,为感兴趣的人提供线索,让更多的人来探究朱元璋祖籍地,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李军本文原发江苏档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