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南朝陵墓石刻的系列小文,写的是年清明时节的游历,距今虽不过仅止十来年的时光,但重温当时的情景,却不免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好多东西值得回味,值得怀念。
辞别丹阳、句容,一路沿国道向南京进发,傍晚六时许驶抵江宁淳化镇,决定不再前行,就地住下。
信步一条背街处寻了家小旅社,一对中年夫妇开的。两层小楼,不多几个房间,远离嘈杂,静谧可人。条件虽一般,却让夫妻俩整理打扫得一尘不染,清清爽爽,尤适合我等这般低成本自驾出游者。三言两语,相谈甚洽,公共卫浴、标价40元的普通双人间,30元就给我们住了。
街上吃饭也方便,风味小吃、家常小炒皆有,可挑可选,丰俭由己。还有家卤肉店,无肉不欢的我俩,仅花了十五块钱便大快朵颐了一顿。
一觉醒来,向老板打听“刘家边”,回说早没了。
也是,如今城市扩张势头迅猛,离城区这么近的村子,拆了不稀奇,留下反倒怪了。
那就不再打探“刘家边”了,直奔“江宁海事职业学院”而去。
几公里的距离,眨眼儿的工夫就到了。
尤其要赞一下学院的保安,得知我们想进去参观“石刻”,很痛快地予以放行。当然,登记换证的手续还是要办的,且一丝不苟。
进门沿环形道路一直往最东边开,眼里四下踅摸“洼地”,于东北角瞅见一下坡道,一把方向拐了下去,来至一片实习车间模样的建筑。停下车一打听,巧了,相问的这位年轻先生是来做业务的,知道并看过这处石刻。于是,他和同伴在前边引路,又兴致勃勃地陪我们看了一次。
萧正立(?-年),字山公,梁武帝萧衍六弟、梁临川靖惠王萧宏第五子,封建安侯,天监十年卒于丹阳尹任上,谥号“敏”。
据说,萧正立也是个规矩孩子,因其母江无畏受萧宏宠幸,所以在萧宏长子萧正仁早逝后,萧宏破例立了他这个老五为世子,准备将来继承王位。但真当萧宏死后,萧正立立即辞去这份本不应属于自己的恩荣,主动将王位让与次兄萧正义,令非常看重亲情的梁武帝颇为动容,后来给了这位侄子许多关照。
萧正立墓“东向偏南,墓前石刻现存2种4件,南北相向。二石辟邪相距16米”。
“南辟邪身长2.2米,体围2.5米,高1.95米。”雌性。
“北辟邪身长2.15米,体围2.47米,高2米。”雄性。
现场观察,两石辟邪下半身曾长年没于泥淖之中,现作提升处理后,淹埋痕迹更是了然可见。
两辟邪形态伟岸,气势威猛,均呈行走状。其中,南辟邪左足前迈,北辟邪右足前迈。虽经长年风化水蚀,细部雕刻多已漫漶,但石刻整体性基本完好,未有明显肢体缺损现象。
“神道石柱一对,位于辟邪西米处。”
洼地里杂草丛生十分泥泞,缓步走上一个土坡后,虽然依稀望得见石柱,但因相隔的水塘难以逾越,得两位引领参观朋友的指点,我们原路退回,开车绕至对面体育场边,得以顺利找到这一对望柱。
右上体育场旗杆下隐约可见石柱柱首水塘坡顶处回望辟邪体育场路边洼地里的石柱
这对石柱下半部原掩于土中,仅柱额及下面一段露出地面,故而下半部水蚀严重,提升处理时加铁箍以紧固保护,且肉眼可见柱身上下部风化水蚀程度的明显差异。
《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称:“北柱高3.44米,柱围1.84米,瓦楞纹20道。柱下部风化严重。柱额方文字漫漶,盖及小兽已佚。”
柱额铭文四行,曰“梁故侍中左卫将军建安敏侯之神道”,但现皆已难辨。
“南柱高3.45米,柱围1.74米,瓦楞纹23道。柱额铭文与北柱同,有“建安”二字隐约可识。”
“建安”二字的确太过“隐约“,不如”之“字来得显而易见。不过,以考古学的角度而言,隐约的”建安“二字,显然要比那个显而易见的”之“字来得愈加价值无限。
清光绪《江宁府志》记载:“按石柱凡二,顺逆读”。铭文应为“梁故侍中左卫将军建安敏侯之神道”。
朱偰先生当年考察时,称“反文尚可读”。但如今,似我等肉眼凡胎之辈,怕是仅一个“之”字不费工夫。
柱础亦为南朝石刻流行的高浮雕双螭,虽风化严重细节尽失,但大致轮廓仍可看得出来。
江宁海事职业学院校园很漂亮,非常大气,且所遇之人皆亲和友善多温情,寻访完后一时竟不舍匆匆辞别,于是在校园内流连休整了一番,盘桓到中午11点方才离开。
访于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