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60年来,“时代楷模”赵亚夫兢兢业业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答题,“把成绩写在大地上”。
年,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继续把赵亚夫做志愿者的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作为年轻记者践行“四力”的联系点,讲述赵亚夫和他的农民朋友们的故事,书写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这篇时代大文章。
“5月29日,我要去一趟常熟蒋巷村,太湖湿地农业区生物多样性农业现场会将在那里举行,那里还有我的一位特殊的农民朋友。”收到赵亚夫的这条信息后,记者特别好奇,赵老口中的这位农民朋友到底特殊在哪呢?带着这个问题,5月29日下午,记者前往蒋巷村寻找答案。
“他就是我口中那位特殊的农民朋友: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今年80岁了,依然走在农业第一线。”赵老握着常书记的手向记者介绍道。随后,常书记带领众多专家实地考察了蒋巷村“绿萍还田”现场。“你们看,田里种的是绿萍,经过翻耕,就能改善土壤、增加肥力,不用化肥农药,田里就能种出优质的稻米。”常书记指着大片田地,兴致勃勃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给它们开出的“良方”。
蔚蓝的天空下,一群群白鹭徜徉在绿萍中,时而自由翱翔,时而埋头觅食;一股股浓厚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黑土被翻耕得油光发亮;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农家小别墅,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蒋巷人的幸福生活……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蒋巷村徐徐展开。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是逃荒流民栖居,土地低洼贫瘠,人称“十年九涝一旱荒”的苦地方。
穷则思变,面对贫穷的面貌,那时刚刚入党并很快当上蒋巷大队队长的22岁青年常德盛,开始暗暗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改变一穷二白的生活现状,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饿着肚子你让大家怎么干得动活?所以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随后,他提出“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口号,带领村民将全村亩的低洼地整整填高了一米,既改良了水土,也送走了血吸虫病。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蒋巷人开沟挖渠、沤肥养田,一跃变为苏州村级售粮“状元”的“高产粮仓”。
蒋巷村取得今天的成绩,并非一帆风顺。年,常书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为了高产,当地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既提高了成本,又破坏了土壤肥力,农民效益不高,种田积极性也大打折扣。面对这一难题,常书记想起了赵亚夫,便拨通了他的电话寻求帮助。
“当时,戴庄有机农业搞得非常好,我想请他来蒋巷村指导,他二话没说,立刻答应了。”常书记依稀记得8年前的这一场景,至今令他感动不已。“‘要致富,找亚夫’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没有赵老师,我们没有信心和方法走这条路,这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年,在赵亚夫的指导下,常德盛带领村民实践太湖湿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技术,采用“畜禽(猪、鹅)+绿肥+绿萍+有机水稻”的农牧结合模式,生态猪场的猪粪以沼液或沼渣形式还田,培肥土壤、培育绿萍、种植红花草,每年每亩有公斤的沼液或公斤的沼渣加上公斤的绿萍返还到田里,显著提升了土壤基础地力。“现在,鸟、昆虫、两栖动物、微生物等都回来了,农田生态系统得到重构。”常书记自豪地说。
当记者向赵老发问:常书记为什么是您的一位特殊的农民朋友?赵老坚定地说:“他和我的其他农民朋友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名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农村基层干部。在经济发达地区坚持搞农业现代化,还做得有声有色,非常了不起。”
赵老从镇江出发,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抵达蒋巷村。每次来到这里,他走田头、看问题、传授经验。这次太湖湿地农业区生物多样性农业蒋巷现场会是赵老和常书记今年的第四次见面。
“我们经常碰面的,他擅长理论,我负责实践,我们是最佳组合。”常书记说。
“我把蒋巷村当成自己的村子。过去他帮助我多,现在我帮助他多。戴庄合作社成立的农机服务站就是我向他学习的。”赵老说。
从农田起家直到今天,蒋巷村仍然是全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全村亩有机水稻连续五年亩产近千斤,每亩纯收入元以上,每年产出五千头猪、五万只鸡鸭鹅、两万斤鱼,务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工、农差异基本消除,村集体由“以工补农”到“工农齐收”,补齐了农业短板,实现了“四化”同步发展,打造出了一幅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现实样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