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守伦守伦说事
展示行风亮点强化示范引领
近日,年全市教育行风建设十大亮点评选揭晓:丹阳市专用校车全覆盖,构筑学生交通安全堡垒;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的“互联网+”志愿导学、精准助学;润州区破解“三点半”难题、率先启动课后服务;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家校合育的“三三三”工程;市教育信息化中心集成优质资源、公益普惠共享等项目上榜。
市教育局局长刘元良:
“这些亮点是年全市行风建设的缩影,记录了各地推进行风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示了教育人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
优化服务,让改革红利惠及学生
免费“镇江智教育·非常云课堂”上线
2月10日,我市专门开设了免费的“镇江智教育·非常云课堂”,做好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延迟开学期间学生学业服务工作。
“镇江智教育·名师网络助学”工程是我市教育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集成和共享名师授课的视频学习资源,促进中小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一个免费公益性项目。延迟开学期间,全市平均每天在线人数22.48万人。
丹阳市:专用校车全覆盖
为了筑起学生交通安全堡垒,去年9月,丹阳市接送农村中小学学生、幼儿上下学的97辆专用校车全部由专门公司运营,实现了专用校车全覆盖。
每天早晚,专门接送该市1所幼儿园、2所农村中学、28所农村小学的余学生和幼儿上下学,成为奔驰在乡村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扬中市:以改促变,做美育改革探路者和前行者
以改促变,做美育改革探路者和前行者。
扬中市以美育为切入点,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在艺术教育均衡性、优质度、特色化方面均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从师资短缺转变为优质均衡、从城乡不均转变为整体协调、从认识不足转变为普遍重视、从大同小异转变为特色鲜明的“四个转变”,让学生在美育的浸润下幸福成长。
丹徒区:守以初心,筑梦健康
在丹徒区校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学校开齐上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狠抓课间活动,真正做到“我锻炼、我快乐;我锻炼、我健康”。
去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抽测结果显示,该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其中高中、初中名列全市第一。
家校合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京口区:家校融合,助力成长
京口区通过构建民主开放的家校融合的机制、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创设成果共享的平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办学,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促进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能力“双提升”,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服务。促进家长转变理念,改进方法,家校合作共同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市中山路小学、市江滨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成为家校融合示范校,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崇实女中:家校合育“三三三”工程
学校与家庭的紧密结合就像两只有力的臂膀,用爱将孩子拥簇在一起,共同伴随着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家长学校以“提高学生家庭行为习惯”和“规范学生家长行为”为抓手,通过指导学生和家长进行双向的沟通和评价,为家庭创设一个双向、民主、平等、友好的交流平台,进一步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润州区:率先启动课后服务
为破解在校学生下午放学“三点半”这道民生考题,去年4月,润州区17所中小学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课后服务,探索建立起中小学“弹性离校”制度。
如今,该区的课后服务工作已初见成效,解决了家长的接送难题,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放学后丰富多彩的校园时光。
精准助学,让学生沐浴爱的阳光
镇江市姚桥中心小学:“毛芊爱相随”志愿服务
4年前,镇江新区姚桥中心小学的“毛芊·爱相随”志愿者服务队成立,老师同学们开展系列助学志愿活动。
这不仅让更多的师生知晓毛芊老师在村小奉献自己的青春,退休后仍关心教育、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让毛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也使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向毛芊老师学习,实施精准助学,将毛老师的精神发扬光大。
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精准关爱“特殊儿童”
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学校*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多年来,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积极实施“精准关爱”工程,定期对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流动儿童和学困生,心理上安抚,学习上帮扶,生活上关护,使他们与其他小伙伴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幸福和快乐。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呵护了一批又一批的特殊儿童,给他们关心和温暖,成就了他们幸福的童年。
句容实高:“互联网+”志愿导学
面对“互联网+”对助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探索出志愿导学、精准助学的网络圆梦高速通道,运用“空中课堂”,组织校骨干教师、*员教师开展假期网络志愿导学活动,科学安排学生假期时间,帮助家长和学生解决教育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先后有位教师参加助学活动,“线上”“线下”立体管理、精准助学,让全校同学共享名师教育,提升教学质量,被社会各界誉为“一所向前奔跑的学校”。
(年6月28日《镇江日报》第1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