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当年3月,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函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新华日报联合安徽日报,邀请苏皖全国人大代表,就进一步推动南京都市圈建设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
用市场力量把都市圈联系得更加紧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恰逢《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一周年。一年来,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苏皖两省部署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扎实推进都市圈十座城市务实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升级,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协同治理成效明显,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一年最显变化的是,“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跑起来了。都市圈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宁句城际正式通车,从镇江句容到南京马群的时间缩短到35分钟,目前日均客流量达到5万余人次;宁扬、宁马和宁滁三条城际轨道开工建设,助推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络加快形成。宁合高速改扩建工程、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等建成通车,一批省际“断头路”得到打通,“圈内”各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一年最有特色的是,都市圈产业创新合作迈出新步子。通过龙头企业供应链对接、产业规划共编、创新载体跨市布局,推进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G产业创新走廊加快建设,资金和人才等要素持续涌动。都市圈消费券等政策共享,有力推动了区域一体市场建设。去年,南京人均社零消费8.48万元、居全国第一,三成多贡献来自都市圈城市。
这一年最具亮点的是,“一江清水向东流”生动呈现。都市圈各沿江城市共同实施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沿江工业布局调整,主要入江支流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南京、镇江、常州、滁州等联合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共同推进跨界河道治理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去年,南京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一江两岸”滨江绿道基本贯通。
这一年最暖人心的是,“跨省通办”越来越方便了。去年,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签订政务服务区域协作体协议,同步发布医保、公积金等首批61项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我的南京”APP开通异地就医备案和医保关系转移等功能。一年来,南京跨省办件61.21万件,其中,医保办理事项超过50%,异地就医结算突破万人次,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南京都市圈,十城朋友圈。今年,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将正式组建,都市圈十市将紧紧围绕“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目标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一体化建设,用好市场力量,推动资源要素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开放合作,加快长三角中西部地区整体“隆起”,更好地辐射中上游、服务中西部,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贡献。
汇聚创新动力,建设紧密咬合的“产业协同圈”。加快构建合理分工、深度协作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成为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整合都市圈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建设沪宁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适应产业链“纵向链条缩短、横向区域化集聚”的趋势,着力构建“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次布局”的产业互补体系,加强产业、园区、企业的精准适配和精明分工,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合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话语权的产业集群。
用好融合张力,建设高效循环的“资源配置圈”。南京都市圈人口达万人,消费市场规模超1.8万亿元,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畅通经济循环,首先是建好“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连点成线、接线成网、结网成环,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积极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提升都市圈物流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上,大力释放市场空间、提高供给效率,发挥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增强辐射都市圈的高端消费、总部经济、专业服务等功能,加快技术、产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快毗邻地区融合发展,认真做好与滁州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推动项目和资本高效对接,深化文旅等产业合作。
挖掘开放潜力,建设内畅外联的“辐射带动圈”。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让发展从单个极点向长江和“一带一路”两个扇面辐射,做好圈域互动、圈带联动两篇大文章。“圈域互动”,就是完善高铁、航空、航运枢纽功能,深化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联动合作,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增强对长江中上游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圈带联动”,就是用好国家级江北新区、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规则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集聚全球资本要素的能力。
形成共治合力,建设绿色融合的“生态示范圈”。从生态要素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水环境协同治理,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协同建设宁淮宣、宁杭滁生态经济发展带,加快恢复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联动实施一批“近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为美丽中国建设探索路子、作出示范。
建设南京都市圈,落脚点是让群众得益。今年,南京将以都市圈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持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持续拓宽“跨省通办”和公共服务一卡通覆盖范围,积极探索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推动都市圈范围内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让一体化成果惠及更多市民群众。
南京作为都市圈龙头城市,将主动担责、积极作为,进一步健全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机制,凝心聚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合力把南京都市圈打造成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样本。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佘才高
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新格局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全国首个获得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跨省都市圈规划,南京地铁将从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运营规划、站城融合等方面打造顶层设计体系,贯行统一的规划理念,采用统一的设计标准,创新跨市域建运模式,构建‘规划建设一蓝图、运营管理一张网、便捷出行一串城’轨道上的都市圈新格局。”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佘才高表示,将通过轨道交通连接起一座座兴旺发达的现代化新城,开启都市圈美好出行新阶段。
通过轨道支撑,南京地铁正逐步打通南京城市全域发展动脉。“总体来看,南京的市域线主要服务中心城区与外围副城、新城、新市镇及都市圈毗邻地区之间的联系,其规划建设早于国内众多城市。”佘才高介绍,年规划伊始,南京开启市域快轨支撑都市圈空间拓展的发展先河,率先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成功探索审批机制,“放射链接、拉开框架”,先后建成S1线(机场线)、S8线(宁天线)、S3线(宁和线)、S9线(宁高线)、S7线(宁溧线)等以主城边缘向外放射的5条线路。“这个阶段,市域快轨网络呈现覆盖面广、互联度高、开放性强等优势特点,初步实现全域覆盖,构建形成高效运行的城市通勤网络,充分预留线路辐射性和可拓展性,为内外延伸创造了条件。”
为进一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大局,南京地铁在新一轮市域线规划中形成“九射、一联”线网格局,总规模约公里。佘才高说,其中就包括规划宁句线与13号线贯通,构建穿城快线;宁马线与8号线贯通,形成江南快线;宁滁线与18号线衔接,构成南北穿城通道;宁扬线进一步延伸至紫东核心区域;18号线作为南北穿城快线,串联北站、南站、禄口机场站等重要枢纽及城市中心。
去年底,南京地铁建成省内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宁句城际,顺利开工宁马、宁滁、宁扬三线。至此,南京形成6线、公里的市域快轨运营规模,累计运送乘客超5.5亿乘次,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初具规模。
“随着线路规模、城轨设备种类、数据量逐年增加以及风控要求不断提高,我们亟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强化数据应用标准和驱动能力,以提升整体运行效率,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佘才高说,南京地铁将以智慧赋能,共绘都市圈市域快轨全新篇章。
去年12月,首个在国家发改委基础司指导下立项的示范工程——南京都市圈智慧市域快轨示范工程正式启动,智慧赋能都市圈发展开启全新篇章。
示范工程致力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跨界区域共建共享,依托宁句、宁马、宁滁、宁扬四线,以构建面向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及服务体系为目标,为都市圈乘客出行提供同城化服务,并创建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服务运营的新格局,积累跨省市资源利用、运维管理的创新实践,为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示范工程究竟“示范”在何处?佘才高表示将发挥四方面示范作用:
开展一体示范,打破区划、系统、制式限制,支撑一体化、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进行融合示范,融合轨道交通和“云、大、物、移、智”,实现服务水平、综合效率和质量安全的整体提升;做好创新示范,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技术,实现轨道交通降本增效;形成标准示范,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更好指导全行业发展。
积极支撑南京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南京地铁正着手开展南京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规划体现融合共享,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全新格局。”佘才高说,将积极打造四网融合、覆盖充分、内畅外通的轨道交通网络,助力构建“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推动交通网络向“互联互通、快联快通、畅联畅通”晋级。
围绕市域线骨架串线成网,提升“一极”,通过南北快线18号线、江南快线、江北快线三条骨干线,融合不同层次、不同空间交通体系,有效增强南京作为都市圈极核的辐射作用;围绕同城化四线加快建设,做强“两区”,不断提升宁句线运营效率,加快建设宁马、宁滁和宁扬线,进一步契合“两区”(宁镇扬、宁马滁片区)同城化发展要求;围绕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打造“四带”,以多层次轨道实现都市圈60个区县全串联为最终目标,构建“多层次、多制式、多模式”网络布局,满足“同城化、多样化、层次化”的出行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大润发商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建银
深化宁滁合作帮扶加快推动同城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滁州大润发商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建银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15万元。这给宁滁两地深化合作,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明确了方向,给出了具体路径。
“去年,‘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成为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任务,国家发改委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明确南京结对帮扶滁州,宁滁两地合作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两地人民群众日益强烈地感受到同城化的梦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陈建银说,两地携手开启共建、共融、共促、共治、共享的合作新征程。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交通无疑是“先行官”。在陈建银看来,加快建设宁滁市域铁路对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至关重要。滁州与南京综合运输通道目前仍以公路为主,车流量趋于饱和,建设市域铁路条件最成熟、需求最迫切,打造宁滁半小时通勤圈势在必行。作为国内首条跨省城际铁路,滁宁城际铁路年底开工建设,西起京沪高铁滁州站,对接江苏省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新南京北站,全长约54.4公里。目前,滁州段已进入铺轨阶段,预计明年6月通车试运营。南京段也于去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
“建议两地加快对接合作,让滁宁城际铁路早日全线贯通运营,同时,希望国家将南京—乌衣—滁州市域铁路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和‘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便早日开工建设。”对于市域铁路的作用,陈建银认为能带动浦口—南谯国家级省际毗邻区发展,进一步完善宁滁间轨道交通体系,扩大轨道交通覆盖面,对提高商务办公效率,吸引休闲旅游和探亲访友客流,适应南京与滁州间快速城市化的客流增长十分必要。为此,陈建银专门写了建议,带到去年的全国两会上。
南京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与南京深度同城化,是滁州走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动力之源。陈建银认为,滁州要把与南京江北新区的对接合作作为最重要切入点,按照整体融合、功能互补等要求,加快与南京各层级规划体系对接,完成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共建“大平台”,共同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毗邻合作示范区建设,围绕产业协同,推动滁州更好融入南京等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协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此,滁州需要高位推进产业合作,在营商环境和产业政策方面与南京等高对接、同频共振,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半导体、生命健康、食品、机械等支柱产业加大承接力度,建设西部大工业基地,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滁州要把自身融入沿沪宁合产业创新带以及江北新区产业规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南京跟班学习,对标学习先发地区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深化与南京的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园共建,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共建滁州分中心,推动创新资源联动接轨,支持十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招才引智十大工程,持续推动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借南京的‘东风’实现产业提档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陈建银说。
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宁滁同城化最终要体现在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和民生改善上,因此要在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积极推动都市圈的“同城待遇”、共建共享。陈建银建议,加强与南京及圈内城市医疗卫生合作,推进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开展设立分院、合作办院、组建医联体、专科联盟等,让滁州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依托南京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资源,鼓励学校跨区域教育合作。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联盟,加快实现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推进师资、产学研、实习就业等全方位合作。深化旅游合作,统筹利用圈内城市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度假胜地。
撰稿安徽日报记者罗宝新华日报记者方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