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字子敬,现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东南大桥镇三官集人,幼年丧父,少年时身材魁伟、文武兼备,以乐善好施、赈济穷弊、喜结义士而远近闻名。周瑜在袁术帐下任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东北一带)长时,曾求助鲁肃接济粮食,鲁肃二话不说,就将一囷粮食送给了周瑜,二人也因此成为好友。
袁术割据淮南期间,数次礼聘鲁肃出仕,均遭到拒绝,袁术对此怀恨在心。鲁肃担心受到迫害,被迫背井离乡,携带族人及宾客来到江东投靠周瑜。此后,周瑜将鲁肃推荐给孙策。孙策此时忙于战事,竟然将鲁肃给遗忘在曲阿多年。孙权初掌江东时,周瑜再次举荐鲁肃。君臣二人初次见面,鲁肃以一番高瞻远瞩的“榻上对”博得了孙权的器重与信任。从此以后,鲁肃便成了孙权身边的主要谋士之一。
鲁肃效力东吴期间,极力主张联刘抗曹。在鲁肃的撮合下,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一役中打败曹操,奠定了汉末三足鼎立的基础。周瑜临终前,举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孙权采纳了这一建议,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成为继周瑜之后江东的第二任前线统帅。
鲁肃驻守江陵、陆口期间,恩威并施、招募部众,屡获战功,历任汉昌太守、偏将军、横江将军等职,成了东吴早期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不过,鲁肃在任上没几年就身染重病,不治而终,年仅四十六岁。
尽管《三国志》对鲁肃在世期间的事迹介绍较为详细,却对鲁肃的身后事却语焉不详,甚至连其长眠之地都没有留下记载。因此,鲁肃的葬身之所也就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引发后人的争议。而从后来的地方志资料来看,鲁肃的目的多达五处,究竟哪一处是鲁肃真正的长眠之处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五种说法。
第一种为“岳阳说”。岳阳,即今湖南省岳阳市境内。岳阳鲁肃墓,自上世纪末经修缮之后已经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当地的一处旅游名胜,具体地点位于岳阳楼东边、三五一七工厂南端。此墓历来争议较大,主要是因为早期资料记载中的说法不一。
据清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载,鲁肃墓在巴陵县(今岳阳古称)城东门内,当时的知县对该墓进行过一次修缮并重立墓碑。上世纪初的《粤汉铁路备览》中也有相同的记载,鲁肃病逝后埋葬于巴陵县的城东门内,当地在此地修建了一处中山公园,成了该县的一处胜地。
不过,这种说法又因清光绪年间的《巴陵县志》和宋代的《岳阳风土记》中的记载而令人生疑。据该书记载,鲁肃屯兵驻守于巴陵,并且在此地病逝,但是却并非埋葬于此。《岳阳风土记》中称,鲁肃的葬地是在巴陵县会泉门(岳阳古城门)而非城东门外。这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令鲁肃葬于岳阳之说,蒙上一层疑云。也正因为如此,如今位于岳阳楼东的鲁肃墓是其长眠之处还是后人为纪念而修建的衣冠冢,仍充满争论。
第二种为“汉阳说”。汉阳,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汉阳鲁肃墓位于汉阳区龟山风景区内。据清嘉庆年间的《湖北通志》载,在汉阳县北半里的地方有座大别山,古称翼际山(今龟山),因鲁肃曾在此屯兵驻守,后被更名为“鲁肃山”,山的西麓建有鲁肃祠。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代的《舆地纪胜》中也都证实,此地确实曾有一座鲁肃祠。明代的《汉阳府志》中明确指出,鲁肃山下的鲁肃祠附近有鲁肃墓,位置在汉阳府城西门外。
关于这处墓葬的真伪及来历,部分学者们做了一种推断。据《三国志》载,鲁肃的遗腹子鲁淑,在吴国后期担任夏口(今武汉市汉口)督。极有可能是鲁肃逝后先葬于岳阳,后来被鲁淑迁至汉阳,或为纪念在此处修建衣冠冢。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鲁淑在夏口督任上病逝,逝后埋葬于汉阳,而“肃”与“淑”的发音近似,后人误将鲁淑墓当成了鲁肃墓。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
第三种和第四种分别为“江宁说”和“句容说”。江宁,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句容,即今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明代的《江宁县志》和《句容县志》中,都有鲁肃葬身于该县的记载,大致位置在江宁县东和句容县西的两县交界处。但是,由于清代中期江水泛滥,鲁肃墓及遗迹已经被冲刷得一干二净。有学者考证过,鲁淑的儿子鲁睦曾于吴国末期在附近定居,他是否将鲁肃的墓葬迁至于此,无从得知。所以,这两处鲁肃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第五种为“丹徒说”。丹徒,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这一说法的最早史料记载,来源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转引《续搜神记》。该书记载,京口(今镇江市)有鲁肃墓。而明代的《丹徒县志》载,鲁肃墓在镇江东边的长江边上。不过,此处墓葬也在清代江水泛滥时被冲刷得荡然无存。所以,此处的鲁肃墓也有待考证。
究竟这五种说法中哪一种才是历史的真实呢?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不过,大部分学者依据当时的三国局势及鲁肃病逝的时间等诸多因素分析,鲁肃葬于岳阳的可能性最大。但对于具体位置究竟是在会泉门还是东门,却又成了另一个争论的热点。
参考书籍:《三国志》、《巴陵县志》、《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湖南通志》、《湖北通志》、《汉阳府志》《江宁县志》、《句容县志》、《太平寰宇记》、《丹徒县志》